孟凡春
[摘 要] 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管理體制的變遷, 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綜合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高校學分制不斷暴露出的問題,使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需要引入課外學分制度,來完成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本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研究課外學分制度改革為例,探索如何在高校推廣課外學分制度,并不斷改革創新。
[關鍵詞] 高校; 課外學分; 探索;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8-0013-03
學分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從1978年開始在我國各高等院校逐步試行。三十多年來,學分制確實發揮了許多積極作用,推動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所需的人才。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管理體制的變遷以及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綜合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目前高校的學分制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大學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仍然比較薄弱。因此,需要將課外學分制度納入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來完成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全方位人才的目標。
一 課外學分及現狀
(一)課外學分的含義
課外學分(Extracurricular Credits)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課堂外,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從事學生科創、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取得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智力勞動成果或其他優秀成果,經相關部門或認定小組認定后給予的學分。
(二)國內實施課外學分制的現狀
針對目前學分制教育的薄弱環節,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長春大學、山西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眾多國內高校已經開始探索試行課外學分制,通過幾年的試行和不斷完善,課外學分體系在不斷地完善和規范,學生成為課外學分制實施的最大受益者,獲得了全方位的培養和鍛煉,適應了社會對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要求的發展趨勢。
(三)實施課外學分制的意義
學校實行課外學分制度是為了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 探索試行課外學分制
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的需要,作者在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從事學生工作期間,從2006年開始對課外學分制度進行了數年的研究和小范圍實踐,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為更好地適應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從2009年在大一學生中開始逐步試行并推廣課外學分制,并且從2010年在峨眉校區全校區推廣實施。
《課外學分管理辦法》中規定凡是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文化體育等活動學生均可獲得課外學分;學生擔任各級各類學生組織干部,達到合格要求,也可獲取相應學分;學生在考證過級資格認證類等其他方面取得突出成績亦可獲取相應學分。學生課外學分與畢業設計、評優評獎相掛鉤,學生必須修夠6個課外學分方可取得畢業設計選題資格,學生所修課外學分必須達到相應進程規定的數量,方可取得評優評獎資格,學生所修課外學分不納入學校規定應修的總學分數內。
三 課外學分機制建設
(一)明確指導思想及原則
實施課外學分制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主動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堅持現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創新教育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努力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層次人才。
開展課外活動的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的;堅持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與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發展相協調;堅持學生自愿參加與要求獲得相應的學分相結合;堅持學校組織活動和院系組織活動相結合;堅持課外活動的開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二)廣泛拓展課外學分獲取渠道
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多種鍛煉途徑,確保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完成規定的課外學分任務。其中包括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比賽、參與實驗室建設、各種學科競賽、體育競賽活動、文化活動、社團組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發表學術論文、志愿者活動、獲取各種證書或認證等。通過建立廣泛的課外學分推廣平臺,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同時也積極地推動了校園各種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文化氛圍。
(三)注重科創能力的培養,構建課外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和平臺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校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是社會需求反映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必然行動,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在課外學分實施方案中,規定科創類學科競賽學分可抵素質學分,但素質學分不能沖抵科創類學分,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且在6個課外學分設置中,創新學分設置學分至少要達到2個學分,比率高于其他列別學分所占比重。以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以及大學生科創中心等平臺為載體,結合各專業學科特色,以項目立項和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等模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實踐的能力,以此構建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體系。
全方位打造不同層次學生均可參與的“協會級—院(系)級—校級—省部級—國家級”的科技創新比賽體系,建設良性循環、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參賽機制。
1 以教育部認可的國家級競賽項目為目標
以校內學科競賽和科創項目為基礎,支撐省部級、國家級學科競賽;以高水平學科競賽為導向,制定詳細的備戰計劃,建立校內組織評審體系,積極為大學生創造鍛煉機會,促進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同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 系統建立參賽機制和培訓機制
全方位打造不同層次學生均可參與的“協會級—院(系)級—校級—省部級—國家級”的科技創新比賽體系,建設良性循環、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參賽機制。同時,通過培訓引導學生關注與社會生產、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前沿課題,了解當今科技競賽的最新辦賽方針,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建設創新論壇——通過網絡、講座、交流會等形式開辟創新論壇,激發創新熱情,做好創新宣傳,形成規模效應。通過以上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和平臺的建立,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有效支撐,成為學生進行科研素質拓展的重要環節,成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
3 建立規范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運行方式
提高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的規模和水平,形成良性的運行模式,保證輻射面和參與率。把科技創新工作重心向院系專業下移,同時依托重大科技競賽加強對科技類學生社團的建設發展,推動科技類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不斷拓展和鞏固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基礎,有效推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在校園的良性運行。
4 推進學生科創成果化制度建設
積極推動學生科創活動與“申請專利、發表論文、比賽獲獎、資格認證、技術創業”等成果化建設相結合。
(四)提出參與分與獎勵分概念
凡參與任何一項活動,學生表現良好就可獲取一定的課外學分,即參與分;對于在活動中有突出貢獻者,還可以另外獲取學分,即獎勵分。課外學分的實施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同學自主地參與進來,實行參與加分制,突出參與的重要性。引導并強調學生必須參與各種活動,否則無法獲取課外學分,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確保了學生參與活動的廣泛性。
(五)制定規范的考核認定程序,成立配套的認定機構和小組
課外學分體系的構建與推廣,考核認定環節是否能嚴格、公平、公正的執行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為此,我們專門制定了《課外學分考核認定辦法》等詳細規定和認定流程,并建立了嚴格的班級初審、年級審核、院系終審制度。為了完善、優化考核認定機制,成立了團總支、學生會、科創聯合會以及志愿者協會等四個認定機構,將參與認定的項目進行分塊管理和審核。
(六)課外學分約束機制
為確保課外學分制度得到有效推廣,建立了課外學分與學生評優評獎和畢業設計掛鉤的約束機制。學生只有達到了規定進程的課外學分,方可取得各類評優評獎資格;學生只有修夠全部的課外學分,才能取得畢業設計資格。以此確保了課外學分制度逐步在全系范圍內順利推廣。
(七)建立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
為方便學生提交課外學分認定申請和教師管理、審核,開發了專門的課外學分管理信息系統。學生可在任何時間在網上提交申請項目,負責審核的教師將定期在后臺對申請項目進行審核,并將信息反饋給學生用戶。所有學生課外學分信息也將進行定期備案用以查詢。
四 對目前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一)學生基數大,全面推廣有障礙,尤其是學生科創方面
在課外學分實施方案中,科技創新活動比重較大,然而由于學生人數多、學生科創項目少、指導教師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將一定程度上阻礙課外學分的推廣。針對這個問題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課外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在推進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激勵機制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對創新活動的支持途徑不暢通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課外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效開展,成為實施學生創新教育的瓶頸。科學整合科技創新教育資源,充分調動學生、教師、專業、院系和學校各職能部門等多個層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科技創新活動主體之間搭建起暢通高效的溝通機制,是建立和發展大學生課外科創的重要基礎。
實現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中的內容進行實驗設計,分驗證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兩大類,在實驗教學環節中有機貫徹學生科技創新思路;在理論教學中滲入科技創新活動和課題,實現專業課程與學生科創的有機結合;在實踐教學中實施與教學要求相一致的創新項目或課題,達到實踐教學與學生科創的有機融合。
建立專業特點鮮明的開放性實驗室。鼓勵學校建立開放性實驗建設機制,即把學校的實驗室建設成為開放性實驗室,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具有諸多優點:一方面可以保證基地建設經費,另一方面可以緊密結合專業特點加強組織領導與技術指導,同時可以將一些專業特點鮮明的重大科技競賽融入其中,形成固定項目,使課外科技創新基地在穩步建設與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始終充滿活力。
提高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的專業指導水平和建立相應機制。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雖屬第二課堂,卻與第一課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明確并穩定一批具有較高科研學術水平與工作熱情的專業技術指導教師至關重要,這是由該項工作的特點決定的。通過專業指導教師的積極參與,可以有效縮短學生課外科研立項的研發周期,保證研發質量,提高作品水平,進而將學校的科研優勢在重大科技競賽中轉化為勝勢。具體方法是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評審專家團和指導教師庫檔案,擔任學生項目評審專家或項目指導教師。積極鼓勵專業指導教師隊伍深入到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來,把相關教師工作量折合為教師的科研工作量,并且與聘崗、評職等實質性工作掛鉤,解除指導教師的后顧之憂。
建立完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項目管理體制。為了使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能夠規范、有序、長期地開展下去,激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最終達到學校搭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實踐平臺的目的和效果,要建立一套具有指導意義、適用于各層次學生的管理體制。在體制的建立中應進一步強化項目化管理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學生科創項目管理和評價體制。建立完整的“個人申報、專家評審、院系立項”立項管理制度;建立“協會實施、導師追蹤、定期檢查、答辯結題”的項目管理和評價機制,實現科學管理;采用“先仿真設計、后實物制作”項目建設思路,確保立項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通過學生課外科研課題立項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立項來規范工作程序,保證工作的實施效果。同時推進采用學生自主立項的方式,可以集中廣大學生的智慧,進一步豐富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與內容。
(二)文體藝活動蓬勃開展,科創活動積極性有待提高
《課外學分管理辦法》的實踐和推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尤其是文體藝活動的開展呈現了新的生機,學生參與異常踴躍,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學風班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但同時也反映出來學生參與科創的積極性不高。在探索試行學分制階段,課外學分科創項目申報只占總申報項目數的8.75%,遠遠沒有達到預定要求;然而文體藝項目申報占總申報數的比例高達72.3%,部分學生過分的依賴于自己的特長,對于某一類活動參與較多而忽略了全面發展,也違背了實施課外學分的宗旨。因此,需對《課外學分管理辦法》進行進一步修訂,對于各項目設置認定學分上限值,避免學生出現“偏科”現象。
五 嘗試構建一種基于課外學分管理的學生工作模式
課外學分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既能實現志趣相投,又能實現知識互補,將會大大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化發展。實施課外學分是學校進一步激勵學生創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舉措,全國各高校應以課外學分為契機,進一步引導和激勵學生的創新熱情,努力營造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校園氛圍,創建一種新型的學生管理模式,以適應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培松,孟三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調查與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06(12).
[2]謝海斌,胡曉勤.關于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保障機制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26).
[3]鄭紹春.淺談如何發揮指導老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中的作用[J].船海工程,2008(4).
[4]胡紅匣.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重要意義的思考[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10).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