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管理經濟學案例庫的建設與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傳統的管理經濟學案例庫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存在與“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類似、案例不夠貼近企業實踐等諸多問題。文章在分析傳統管理經濟學案例庫現存問題的基礎上,引入數字經濟對管理經濟學案例庫帶來的改變,并對數字經濟下管理經濟學案例庫如何進一步建設提出了三條政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研究生;管理經濟學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20.188
1 問題的提出
管理經濟學是20世紀中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自開設以來,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它的創始人是美國經濟學家喬爾·丁。
在我國,這門課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20世紀80年代初從國外傳入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的趨勢下,這門課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具體來看,管理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1987年),管理經濟學的引入階段。第二階段(1987—1995年),管理經濟學的普及階段。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管理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階段。因其由美國引入,故可能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因此需要結合我國的管理體系,于是又引入了案例教學法。
英國的貝利斯在1829年最早在法學里應用了案例教學。且于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得到大力推廣,并在50年內一直為其主流教學方法。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以教師為核心的單向知識傳授的模式,培養其對新事物、新觀點等具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善于吸收新觀點、新方法并能將其與理論知識和技能相融合,實現進一步創新的目標(孫偉、陳濤,2015)。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研究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有利于培養其接納他人不同的觀點、修正自身先前已形成的觀念,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來對待新的觀點、知識和技能(蔣滿霖,2017)。因此,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也有利于“教學相長”目標的實現。
在我國,管理經濟學案例庫的建設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框架,鮮有從數字經濟構建的視角下的案例庫的撰寫。國外的管理經濟學案例不完全適合中國的經濟學現狀。管理經濟學是決策者的經濟學工具,決策者必須把握商業環境的變化,而商業環境是日新月異的,數字經濟的出現給管理經濟學帶來了一次新的變革,對研究生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大有裨益,數字經濟亦可助力管理經濟學案例庫的建設與更新進程。
2 數字經濟對管理經濟學傳統理論的改變
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達3.8萬億美元,處于世界第二,且增速已居世界之首。2014—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總規模從16.16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見圖1)。
數字經濟下產生了信息化生產力,在新的生產力基礎上,以“使用而非擁有”和異質性為核心,管理經濟學發生了深刻變化,賦予了一些新鮮內容(見表1)。
傳統管理經濟學的假定是人皆為理性人,也就是經濟人,而數字經濟下的管理經濟學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互利經濟人,互利的同時依然可以自利,兩者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促進與包含的。
數字經濟下的管理經濟學對傳統管理經濟學做出了一系列補充與更新,從價值理論來看,在原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基礎上,增加了意義價值,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價值。
在數字經濟下的管理經濟學中,擁有權的主導地位被淡化,使用權占據決定作用,委托代理關系也變為了合約自由和平權關系。數字經濟下的管理經濟學中不存在租值消散的問題,而是發生了租值聚集的問題,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3 傳統管理經濟學案例庫建設中存在的挑戰
3.1 與“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趨同
“管理經濟學”研究生課程大部分授課內容與“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極為相似。特別是在講授一些抽象化的邏輯推理的時候沒有和企業決策實踐相關聯,且教學內容存在滯后性,落后于企業實踐的需要。例如,在標準化的產品網站上,很多產品的價格是近乎透明的,而如果以需求函數或價格彈性來計算定價,必然會與數字經濟時代脫節。如果按照“管理經濟學”研究生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授課,不但會與時代脫節,也會造成學生的學習體驗差,更不用說對企業實踐的興趣大幅度下滑了。
3.2 教學案例不夠貼近企業實踐前沿
在很多學者眼中,傳統管理經濟學課程均無綜合案例,相比之下,“市場營銷”課程更能貼近現實,且相比之下,管理經濟學的案例更加枯燥且單一,既不能反映時代的前沿,又不能從實踐中獲得經驗。
4 數字經濟構建下管理經濟學案例庫的對策
4.1 引入人工智能教學
管理經濟學的教育,特別是研究生階段,需要改變教學方式,而改變教學方式的重點就在于如何從被動變為主動——將教師的教變成學生的學?!叭斯ぶ悄?教育”可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地發揮,讓大數據幫助教師解決問題,幫教師批改作業,減輕一些教師的機械負擔,“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無論是對研究生的自主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實施,都有很大的幫助。
4.2 加強本土的案例開發和案例庫建設
哈佛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獲得的案例教學法的巨大成功,得到了美國各個商學院的廣泛關注,并被引進到研究生教育中,漸漸演變為主流的教學方式。案例庫的高質量與否,直接決定了案例教學的優劣,當然相應的硬件支持也不容忽視。案例庫的建設與更新亟待解決,高校若想保持案例教學的現實性和前沿性,就必須建立涉及各個行業的案例庫,并保證能夠對這些案例庫進行長期的跟蹤和調研,以確保案例庫與時俱進。同時,建立案例討論室、提供案例開發資金,激發教師和研究生的積極性也顯得尤為重要。
4.3 加大案例教學資金投入
資金投入到位才能增強案例庫的質量和水平,開發案例庫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過程,不僅需要大量財力和精力,也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學院支持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在案例庫開發與建設方面獲得幫助,在國內的教育和研究生培養方面,可以借鑒美國商學院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但有一點值得深思:美國商學院中的案例比重、開放類型等是否可以直接運用,還是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改動和完善?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文平,王安民,鄭耀群.管理經濟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1):190.193,237
[2]陳凱.“管理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教學引入前沿交叉知識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8,36(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