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可
【摘要】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融資約束問題始終是企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學術界也對此方面做了諸多研究。但大多數研究的對象皆為營利性的企業,缺乏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本論文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討了非營利組織存在融資約束的原因以及信息披露質量在非營利組織中的作用,即它是否能夠影響組織面臨的融資約束。最后討論了如何通過聲譽機制和透明度來提高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質量。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融資約束;信息披露
一、引言
MM理論提出,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中,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外部融資和內部融資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公司的投資行為與融資行為是分離的,僅與公司的投資需求有關。但是現實中并不存在完美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不完美是由于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與代理問題引發的(Myers&Majluf,1984)。公司就會面臨著融資約束,從而錯過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導致投資不足。外部融資的可獲得性隨著信息不對稱的增加而減少,外部融資成本則隨著信息不對稱的增加而增加。
融資約束對企業的投資效率有很顯著的影響,因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融資約束決定著企業投資的規模、方向和收益。迄今,大部分學者使用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模型對營利性組織進行了研究。雖然非營利組織處于比較溫和的競爭環境中,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相對較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非盈利組織完全不用面臨融資約束的問題。
二、融資約束成因
近20年來,我國的非營利組織高速發展,據民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已有社團基金會和民間非企業單位26萬多個。但是,國內多數非營利組織愁與難以籌集資金,并且根據清華大學研究所的調查,資金缺乏被認為是這類租住面臨的最大困難。部分非營利組織因為資金短缺甚至無法正常開展活動,從而導致志愿失靈問題,直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和未來的發展。
王銳蘭(2005)使用脆弱性來說明我國非營利組織面臨資金短缺的原因,并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融資結構不合理,對政府撥款依賴性過高。政府主導型的非營利組織不能向社會發起融資,只能依賴于政府求生存。我國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的融資結構也不合理,主要依靠捐款進行融資,缺乏其他融資方式。(2)民間捐贈或投資投資意愿較弱。根據1989年到2003年的數據,當時最大的國內慈善機構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贈70%來源于國外和港臺地區,只有15%來自于國內。并且可供居民選擇的金融工具的品種和數量較少,居民也缺乏投資意愿。(3)債務結構失衡。在我國,非營利組織發行免稅債券和向民間企業舉債還沒有相應的制度依據。此外,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債務結構也極不合理。據統計,國內醫院的長期負債僅占17%左右,即使在經濟較發達,現金流較好的北京地區平均資產負債率也不過30%。非營利組織普遍缺少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支撐,依賴“紅頭文件”融資,沒有融資項目計劃,也沒有融資策略。(4)服務收入比例低。我國非營利組織的服務收人或者說是自創收入在其總收人中所占比例極低。據調查,中國社團組織收人來源的結構中,政府補貼在50%以上,會費和營業收人占近30%,個人和企業捐款更是只有10%。在2017年,我國的慈善捐款在國民經濟收入總值中的占比只有0.01%。而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中,該比例達到了2.2%。顯然相較于很多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慈善捐款規模很小。
三、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與融資約束的關系
陳麗紅等人在2015年研究了慈善組織信息披露對捐贈者決策的影響。文中說到,慈善組織中主要存在兩類委托人:捐贈者和受益人,前者是資本提供方,后者是剩余權益的索取方。這兩者與慈善組織的管理者目標也不同,由此也會引發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但與營利性組織有一定區別。2011年以來的一系列丑聞,都說明需要高質量會計信息和監管來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而且,慈善組織雖然沒有留存收益的索取問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仍有受托責任。捐贈者無法直觀感受到物品或者服務的質量來判斷慈善組織是否忠實履行了義務,實現捐贈者自己的目的。慈善組織的管理層也很可能追求私人利益而浪費資源。捐贈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監督,另一方面可以會計信息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可以為他們提供評價慈善組織是否有效使用了捐贈資源的相關會計指標。
劉麗瓏等人指出,非營利組織規??焖俚陌l展與監督的低效率之間存在的矛盾導致了腐敗、逆向選擇等問題頻繁發生。信息披露是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代理問題的重要外部治理手段。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質量高,就能通過信息共享,以聲譽機制作為動力改進組織績效。對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來說,公信力是生命線,在這樣一種聲譽機制之下,非營利組織運作的效率以及公益性會吸引捐款金額。國外學者Gandia(2011)認為非營利組織進行信息披露能夠幫助證明非營利組織確實履行了社會使命。Saxton(2012)等人認為非營利組織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財務信息能幫助捐贈者判斷組織是否履行了“隱形的合約”,保持最初的目標。捐贈是非營利組織主要收入來源,所以非營利組織需要通過競爭爭取投資者。信號傳遞理論中也提到組織可以通過向市場傳遞更多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實現差異化并建立聲譽。Rostamy(2007)認為公共組織通過提高透明度來使得公眾對公共組織的滿意度提升,進而增強公眾的信任度和組織公信力。劉亞莉(2013)等的實證研究也顯示總體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正向影響了捐贈收入。作者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假設: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的基金會越能得到更多捐贈收入。
我們可以得出,信息披露質量與非營利組織能得到的捐贈收入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并且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就能得到越多的捐贈收入,即融資約束就越小。
四、如何提高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質量
我國企業的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五個問題:
(一)披露內容不完整
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中規定,組織應該公布財務報表及附注,并且財務報表要反映預算情況。而截至2018年4月,中國紅十字會僅僅披露了2012-2016年4年的審計報告,并且僅披露了財務收支的情況,其頁數僅僅只有四頁,難以讓人相信這是披露了完整信息的報告。
(二)披露時間和渠道不一致
中國紅十字會在2017年7月21日才披露總會的2016年決算情況,明顯違反了《民間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中的規定。雖然如今信息網絡得到愈發廣泛的應用,但是我國在網絡信息的披露方面對于非盈利組織規定仍不足夠健全,各組織沒有像營利性組織一樣在規定的網站里以及時間段內公布,強制力的缺乏導致了非營利組織在信息披露渠道的選擇上有過大的自主性。
(三)內部的相關制度尚不完善
我國非營利組織對內部治理的重要性以及財務制度的建立缺乏重視。首先,如果內部治理和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很難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進行有效的監控;其次,由于沒有明確地規定財務信息產生和處理的方式導致了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內容的可靠性、準確性的缺乏,以及披露的及時性很差;最后,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工作難以進行。
(四)相關的法律法規不統一
不像政府會計使用統一的法律制度,而非營利組織卻適用眾多的法律制度,并且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的會計及其財務披露各自適用于有著不同的要求的會計制度和管理條例。各地方與國家法律法規的不統一對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和披露行為的規范性也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
(五)外部監督機制不健全
外部監督主要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首先在政府監督方面,目前采用的雙重管理體制對責任的劃分不明確,導致部門之間存在推卸責任等問題,監督工作難以得到落實,政府的監督效力被削弱。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發展不完善,成立的時間較短,缺乏良好的經驗,導致社會的監督不健全。
Goerke和Venable等指出,非營利組織需要加強對包括聲譽在內的組織無形資產的管理以提高組織戰略性績效,特別是在捐贈吸引、人員保留、服務戰略優化和競爭地位改善等方面??梢钥闯?,西方諸多學者均認為聲譽已成為非營利組織最核心的資產和戰略性管理對象,但是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營利性企業,缺少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
非營利組織塑造聲譽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基于個體治理的非營利組織聲譽塑造;非營利組織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源來為社會提供服務以實現使命的,因此其聲譽塑造的根本就是要加強個體人員的素質培養。一方面要科學地選拔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員工激勵和約束機制。第二,基于組織治理的非營利組織聲譽塑造;非營利組織必須要積極塑造聲譽,在組織內部創造一種基于宗旨和使命的責任文化,而不是依賴外部監督。組織要強調非自利性與公益性的組織文化,通過建立一種自律機制,將這種文化滲透到員工的行為與思想中。第三,基于社會治理的非營利組織聲譽重塑;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可信度相比經濟方面對聲譽的影響更加重要,為了提升社會可信度,一方面要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另一方面要實現有效的公民參與。第四,基于政府治理的非營利組織聲譽重塑;發揮政府在聲譽建設的積極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政府能直接通過法律職能監督治理組織的聲譽;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完善非營利組織管理、財稅、捐贈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使組織運作和活動逐步規范化和法制化。
除了聲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透明度。透明度問題涉及到諸多領域包括公司透明度、會計信息透明度、政策透明度等。SEC認為透明度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特征,廣義上來說透明度由中立性,完整性,充分披露等構成,并以可靠性和相關性為基礎。透明度對非營利組織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首先,高透明度是非營利組織贏得公信力的必要條件;其次,高透明度使監督機制能有效發揮作用,促進組織的未來發展;最后,高透明度的環境下能使非營利組織之間由良好的競爭環境,實現優良的資源配置。
透明度的評價標準無疑是非營利組織為了提高透明度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梁昌勇(2016)提出財務透明度除了信息本身的披露,還應該包括信息質量,資金運轉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內容,并通過對網絡數據的分析得出了結論:運營能力、籌資能力、資本運作和收入配比是影響我國基金會財務透明度的主要因素。基金會可以通過提高對其運營能力、籌資能力、資本運作和收入配比的披露來提高財務透明度,這就要求基金會均衡發展自身各個方面的能力。雖然作者的研究對象是基金會,但結論對其他組織也有一定參考性。
參考文獻:
[1]陳麗紅,張龍平,李青原,杜建軍.會計信息會影響捐贈者的決策嗎?——來自中國慈善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5(2):28-35,93.
[2]李維安,姜廣省,盧建詞.捐贈者會在意慈善組織的公益項目嗎——基于理性選擇理論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4):49-61.
[3]齊娥,劉婧,葛璇.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實證研究[J].納稅,2018(15):70,73.
[4]張冉.社會轉型期我國非營利組織聲譽研究:危機溯源與重塑路徑[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4(1):100-112.
[5]周詠梅,王孟龍,王曉琳.透明度研究綜述——兼論非營利組織財務透明度研究的必要性[J].學會,2013(3):5-12.
[6]張程睿,王華.公司信息透明度:經驗研究與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2006(12):56-62,98.
[7]魏明海,劉峰,等.論會計透明度[J].會計研究,2001(9):14-18,63.
[8]崔艷陽,王巖,孫美玲.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披露現狀及對策[J].納稅,2019,13(1):145.
[9]梁昌勇,秦俊,徐樅巍,朱龍.我國基金會財務透明度影響因素研究——來自網絡數據的因子分析[J].會計之友,2016(4):6-10.
[10]張彪,向晶晶.構建非營利組織財務透明度提升機制的基本思路[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4):73-76.
基金項目:
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客戶會計穩健性與供應商評級和債務成本,項目編號:XJUFE2019K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