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摘要】目的:研析中醫護理技術運用于面癱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診治的70例面癱病住院患者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針刺療法,同時輔以常規護理+中醫護理技術,評價其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結果:本組70例面癱病患者接受治療和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66/70);護理總滿意度為98.57%(69/70)。結論:將中醫護理技術使用于面癱病的治療過程中,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
【關鍵詞】面癱病;中醫護理技術;運用效果
面癱病在中醫學上稱“歪嘴風”、“口眼?斜”或“口歪”,其是以一側顏面部麻痹、口眼?斜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相關癥狀有口眼歪斜、患側面部麻木、眼瞼閉合無力、言語不利、面部抽搐、流口水、進食不便、耳后疼痛等;該病對患者面部機能、容貌外觀和生活質量都帶來較大影響。既往研究報告指出,將中醫特色護理用于面癱病治療中的作用顯著。此文擇取我科診治的70例面癱病住院患者作為對象,旨在研析中醫護理技術運用于面癱病中的效果,現總結內容如下:
1.對象、方法
1.1病例對象
擇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診治的70例面癱病住院患者作為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面癱病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因外傷、耳源性病變、腮腺及顱腦病變所致的面癱癥狀;39例為男性,31例為女性,年齡17-69歲,平均(53.7±9.28)歲;38例右側面癱,32例左側面癱,發病時間最短1天,最長1.5個月;所有患者及家屬對該項研究知情同意,臨床配合度較好。
1.2方法
遵醫囑向70例面癱病患者施予相同的治療措施,包括予以活血通絡、營養神經的藥物,同時實施針刺療法:針刺患者的睛明、四白、承泣、人中、攢竹、頭維、合谷、頰車、翳風、足三里等各穴,對所選穴位局部行消毒處理,取毫針針刺諸穴,得氣后連接6805-Ⅲ型電針機,選擇疏密波持續治療30分鐘,每天1次,治療10次為1療程。在此前提下,向患者施行常規護理+中醫護理技術,詳細內容如下:
(1)常規護理:按照中醫針灸的常規要求進行護理,保持病室環境整潔、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指導患者合理作息,忌勞累、避風寒,不使用冷水清洗臉部;需要外出時佩戴口罩,防止受冷風吹襲,帶上墨鏡,有效保護眼角膜;注意觀察病情,做好每天的護理文書記錄;監測生命體征、情志狀態、面癱嚴重程度,定時詢問患者感受,若有異常立即匯報醫師。(2)中醫護理技術。遵醫囑對患者予以如下中醫護理技術:①紅外線照射患側。這項護理技術能疏通患者患側的經絡,照射期間要佩戴紅外線防護眼罩,在開啟紅外線3-5分鐘后,要及時詢問患者有無溫熱感,并進行合理調整,每次照射30分鐘為宜,這個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局部感受,若有灼痛感,要馬上調整距離,避免其被灼傷,待照射結束后,及時擦干照射局部的汗液,檢查皮膚有無異常,并引導患者在室內休息15分鐘。②穴位按摩。選擇局部腧穴實施穴位按摩,通常取患側的陽白、太陽、承泣、地倉、四白、魚腰、翳風、頰車、翳風、迎香等各穴,按摩時手法要柔和、均勻、用力適度,每個穴位按摩0.5-1分鐘,每天2-3次。③艾灸護理。遵醫囑開展面部隔姜灸,施灸之前要詢問患者既往病史,明確對艾絨味、煙霧是否過敏;一般灸至局部皮膚微紅、有灼熱感為度,灸面部地倉、四白、印堂、翳風、頰車等各穴,可配合艾灸神厥穴,每一穴位灸5分鐘后交換,防止燙傷面部皮膚;施灸完30分鐘內,患者避免迎風受寒,以防病情加重。④中藥濕熱敷。采用本院制劑科制作的外用正容湯,主要包括川穹、防風、白附子、白芷、紅花、僵蠶等中藥,每次取30mL正容湯加熱,將純棉木刺布壓縮面膜放入其中浸濕,然后敷在患者面部,再以3根艾條放置于艾灸器中熏烤,每次20分鐘,每天1次。⑤拔火罐。選穴重點放于地倉、陽白、牽正、顴髂等穴,取1寸口火罐,以閃火法快速將火罐叩于需拔的穴位之上,之后快速取下,接著再快速叩上,快速取下,這樣反復操作多次,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每隔1天進行1次。
1.3評價指標及標準
評價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對面癱主要癥狀(如顏面麻木、口眼歪斜、眼瞼閉合無力或不全等)進行觀察,若患者面癱癥狀消除,面部表情、肌肉運動功能已恢復常態,視為治愈;若患者面癱癥狀大部分消除,面部靜止狀態下外觀正常,運動時伴輕度功能障礙,視為顯效;若患者面癱癥狀部分消除,面部外觀依然不對稱,但相比治療前有好轉,視為有效;若患者面癱癥狀、面部外觀及功能都無改善,視為無效[1]。總有效=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患者出院時,向其發放我科室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表,真實客觀地調查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級別。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數據分析
以SPSS25.0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開展分類計學處理,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計數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x2檢測,如果比較差異顯著即表示為P<0.05。
2.結果
本組70例面癱病患者接受治療和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護理總滿意度為98.57%,數據見表1:
3.討論
面癱病治療中運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能充分發揮出中醫護理的獨特性和優勢,經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護理方法的實用性強,簡單易行,且無創傷性,易被患者接受,臨床運用效果良好。針對面癱病,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有紅外線照射、穴位按摩、艾灸、中藥濕敷、拔火罐等,在急性期對面癱患者施予這些中醫護理技術對減輕其眼瞼閉合不全、口眼歪斜、顏面麻木等多種不適癥狀都有促進作用,有利于盡快改善其面部功能,而且具有便捷、經濟、安全、有效、形式多樣等諸多優點,因此,在臨床上合理運用中醫護理技術能顯著提升面癱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而獲得廣大患者的普遍認可,使護理滿意度大幅提升[2]。該研究中,70例面癱病患者接受治療和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護理總滿意度為98.57%,這說明,運用中醫護理技術可輔助提升面癱病的臨床療效,效果理想。
綜上,將中醫護理技術使用于面癱病的治療過程中,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建議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鳳娟,黎萍,劉寶鳳,顧磊.中醫護理技術在面癱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4):5-6.
[2]盧春玲,劉蕾,李燕.實施中醫護理方案對提高面癱病患者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1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