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鋒


【摘要】 目的 探討導致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的原因和預防對策。方法 隨機抽取我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檢驗科1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對其中質量不合格的標本進行統計,并分析檢驗各環節,同時歸納總結維生素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因素,并提出預防對策。結果 1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中,總計69份質量不合格標本,占比為4.60%。其中尿液標本、糞便標本、分泌物標本、痰液標本分別有16份、8份、3份和42份,占比分別是1.07%、0.53%、0.20%、2.80%。69份不合格微生物檢驗標本中,其中6份檢驗步驟不規范,10份未及時送檢,20份采集時間不合理,33份標本被污染。結論 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導致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檢驗過程中應加強對檢驗操作步驟規范的重視,增強檢驗人員責任心,同時嚴格控制送檢及采集等環節,以此降低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率,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及真實。
【關鍵詞】不合格;微生物;標本質量
在微生物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首先就是標本采集,因此應加強對工作質量控制的重視。微生物檢驗工作開展主要是為了向醫生提供有效、準確的信息,以便醫生更好的判斷、治療疾病?,F階段,檢驗科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發生率越來越高,其與標本儲存及采集等存在緊密聯系,不合格現象的發生出影響診治外,也會導致醫療資源消耗增加[1]。因而,本研究針對導致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的因素和預防對策進行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隨機抽取我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檢驗科1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其中痰液標本、尿液標本、糞便標本、分泌物標本、無菌液體標本發分別有510份、375份、300份、165份和150份。
1.2 方法
回顧分析微生物檢驗標本,統計其中質量不合格的標本,然后進一步分析微生物檢驗各個環節,對造成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的因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預防對策。
1.3 觀察指標
統計微生物檢驗標本中質量不合格的標本,同分析造成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結果的處理均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與檢驗值分別是率(%)和x2。
2 結果
2.1 微生物檢驗標本中質量不合格的標本
1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中,總計69份質量不合格標本,占比為4.60%。其中尿液標本、糞便標本、分泌物標本、痰液標本分別有16份、8份、3份和42份,占比分別是1.07%、0.53%、0.20%、2.80%。
2.2 分析造成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因素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導致因素有很多,包括檢驗步驟不規范、未及時送檢、采集時間不合理和標本被污染等,具體如下表1。
3 討論
微生物檢驗過程中,要求檢驗每個環節都需要按照有關標準進行,以此促進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但是實際操作期間,因為部分認為因素會影響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從而對醫生判斷疾病造成影響,進而降低治療效果。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導致因素有很多,每種類型標本影響因素也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1500份微生物檢驗標本中,總計69份質量不合格標本,占比為4.60%。其中尿液標本、糞便標本、分泌物標本、痰液標本分別有16份、8份、3份和42份,占比分別是1.07%、0.53%、0.20%、2.80%。本文主要針對導致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的因素及預防對策如下:
造成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的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69份不合格微生物檢驗標本中,其中6份檢驗步驟不規范,10份未及時送檢,20份采集時間不合理,33份標本被污染。①標本被污染。糞便及尿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很容易被污染,譬如中段尿液標本,患者沒有對外陰清潔便采集尿液標本,導致標本被污染的概率提高。此外,痰液標本采集過程中,因為咽部細菌進而導致感染,進而改變了標本的性質。②采集時間不合理。機體每日不同時間代謝活躍程度存在差異,所以,若微生物標本未在合理的時間采集標本,則會從一定程度上對標本質量造成影響。此外,針對剛剛服用藥物的患者,采集標本過程中,顯著影響了標本質量。③未及時送檢。一般情況下,微生物檢驗標本需要于采集2小時內送至檢查,而且需要加強對保存的關注。如果送檢時間增加,標本中的致病菌數量會越來越多,進而對標本質量造成顯著影響。④檢驗步驟不規范。檢驗人員專業技能有待提高,或者缺乏較強的責任心,沒有根據規范檢驗步驟進行,導致標本受到污染,最終對微生物檢驗標本的質量造成影響[2]。
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預防對策:①標本正確采集并送檢。以受檢者病史、病情變化、實際用藥狀況等為依據,對標本最佳采集時間進行選擇。同時,標本采集過程中,全面落實無菌操作原則,并對采集量合理控制,采集完標本后,要求在2小時內送至檢查,針對送檢時間較長的標本,需要再次采集并檢查。②對微生物標本檢驗步驟進行規范。保存微生物檢驗標本過程中,需要其與其他有菌物品,檢驗前,全面校正并消毒所有設備,同時對檢測內容準確核對,進一步管理和控制檢驗各個環節。③提升檢驗人員綜合素質及專業水平。定期組織檢驗人員學習和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定期考核。同時強化檢驗人員醫德教育,以便患者和醫護人員意識到微生物檢驗對患者的重要作用,以此增強責任心[3]。④強化檢驗科與其他科室間的聯系及溝通,要求檢驗人員主動為其他醫護人員提供幫助,確保運送及采集標本等規范。與此同時,由檢驗人員負責對各個科室醫護人員進行教育,通過口頭宣教方法,為其講解標本采集方法、采集注意事項等,以便其他科室意識到檢驗質量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采集質量控制意識,從本質上避免標本不合格的發生。此外,分發微生物檢驗手冊,并向各個科室分發,從而提高標本采集能力。⑤建立健全標本接收制度,在出現不合格標本后,立即明確不合格因素,向各個科室退回標本,同時為科室護理人員講解標本采集步驟,以便及時準確的采集標本,同時根據有關規定運送及保存標本,降低標本不合格發生率[4]。
綜上所述,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導致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檢驗過程中應加強對檢驗操作步驟規范的重視,增強檢驗人員責任心,同時嚴格控制送檢及采集等環節,以此降低微生物檢驗標本質量不合格率,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及真實。
【參考文獻】
[1]毛煒, 賴永才, 劉滔,等.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15(12):1860-1863.
[2]廖曉林. 醫院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 現代預防醫學, 2018, 45(20):143-146.
[3]黃小玲.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J]. 中國醫藥科學, 2018, 8(17):134-137.
[4]王樂.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13(4):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