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摘要:道路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人民的幸福密切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探索出的一條適合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道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道路面臨的困境、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衰竭以及當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緩慢發展狀況,分析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性、獨特性、實踐性、創新性,以更加堅定的意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昂首邁進。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國際比較;優越性
習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怎樣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的時代命題,唯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破解這一時代命題的最優解決方案,走這條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更堅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更加堅決回擊國內外“左”和“右”的錯誤思潮沖擊,對前進道路上的許多問題進行系統深刻的回答,澄明人們在中國道路發展上的疑慮,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是新時代我們的使命擔當。
一、矛盾與危機: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困境
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中預言:“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我們堅信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會戰勝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道路,批判法蘭西斯·福山所提出的“歷史終結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絕不會滅亡的”。因此,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同時,須對資本主義道路做客觀的認識與比較,正確看待其制度與道路的先進性與局限,不能一言以蔽之。當今世界一超多強的格局并未發生質的變化,以英美為主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世界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占據著優勢,社會主義發展的高潮并未來臨。客觀認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道路發展所擁有的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了解其發展面臨的困境,比較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具有的優越性。
資本主義國家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抓住了發展的機遇,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迅猛發展,在相當時期內一躍引領著世界的發展趨勢。但伴隨著資本的迅速膨脹而導致的公共債務危機、大規模失業、結構性貧富差距的擴大、政治腐敗以及種族歧視等問題越發嚴重,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愈演愈烈,導致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由此迸發出的國內矛盾激化與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使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面臨諸多困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市場經濟無法消除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因而經濟危機周期地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自1825年開始在英國肆虐以來,幾乎每隔十幾年就要爆發一次,具有相當的周期性。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1929—1933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以2008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為例,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資本主義各國均受到影響,經濟危機后,美、日、歐盟等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負增長的趨勢,至今仍未恢復到危機以前的發展速度。這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嚴重弊端,也從側面例證了看似繁華的資本主義經濟只是“外強中干”。
另一方面,以2013年開始的英國公投脫歐與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為標志的西方右翼民粹主義正在復活與興起。民粹主義本為中性詞,泛指一種反精英、反文化的社會思潮。而現今西方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恰是民眾對貧富差距的擴大、民主的喪失、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危害以及嚴重的政治腐敗現象的不滿與抗議的表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味倡導政治民主與人權、反對種族歧視等,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再淡定,西方的右翼,甚至極右翼已經成為了中下層民眾的代表。政治民主的天平已經傾向于“右翼另類”,這表現出的既有基層民眾的自我救贖思想,也體現出了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逐漸轉化。政治的不穩定因素陡然上升,給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二、改革與困境:當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緩慢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馬克思有關共產主義的相關論述對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發展具有理論指導作用,但是領導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不斷根據走社會主義之路上出現的問題進行革新,則更加需要實踐家,既要認準社會主義目標不動搖,堅定“兩個必然”必然實現,同時也要審時度勢,根據實踐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20世紀70—80年代,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新興國家邁入了“既對抗又對話”的新階段,伴隨著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也分崩離析,多數國家都轉軌至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中碩果僅存的中國、越南、古巴、朝鮮、老撾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探索。鄧小平在中國領導的改革開放成果斐然、越南社會主義“革新”緊跟潮流、巴西也加入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潮流之中。改革并非“朝發而夕至”,而是一個長期積淀與發展的過程,改革中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但更要強調“走自己的路”。面對國際局勢發生的不同變化與國內具體國情,各國在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發展中出現了不同的類型:越南與老撾基本屬于同一種類型,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一種“轉型”,其差別在于市場化程度不同;朝鮮、古巴改革基本屬于同一種類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利用市場因素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進行的一種“改良”,其差別在于利用市場因素的多少。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越南的“革新開放”運動、朝鮮“主體思想”指導下的社會改革、古巴“穩定改革開放”老撾的“社會主義新探索”都給社會主義國家注入了發展的新活力。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另一方面,雖然當前其他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進行改革,但改革過程中卻并未真正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改革過程中也出現了黨政關系處理不當、國內矛盾尖銳等問題。以古巴為例,進入二十一世紀,尤其是最近幾年,古巴經濟社會改革進入“深水區”,“一是經濟型結構性問題難以改變。近十年來,古巴生產性行業不振的局面沒有改觀,對古經濟增長和拉動力不夠。二是融資難問題有增無減,外匯儲備匱乏,嚴重制約古巴經濟發展。”在改革過程中古巴不顧自身具體國情,面向全社會實行豐厚的福利制度,使得國家財政蒙受了巨大壓力,但“上易下難”的“剛性”也致使古巴不會輕易改變這視為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成果。因此,古巴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面臨以美國為首的拉美地區“左翼”力量的種種限制,還需解決本國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現實性問題,因而國家向前進步的速度趨于緩慢。而社會主義朝鮮,是公認的“最純粹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度封閉的政策與國內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制度與極度的個人崇拜使朝鮮仍處于社會主義最原始階段,雖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朝鮮領導人有意識的開始探索改革,但失去了中國在19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時擁有的條件,沒有龐大的新鮮血液注入,其發展注定不能走上“快車道”。縱觀當前越南、朝鮮、古巴、老撾社會主義的發展,沒有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其發展緩慢的最重要因素。
三、破與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華夏五千年優秀文明傳統;中續近代一百七十九年以來中華兒女在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過程中所獲取的血淚教訓;下承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所總結出的一整套治國理政的經驗;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在不斷吐故納新,吸收域外有益經驗,不斷成長。
華夏文明浩浩湯湯五千年,其是中華民族無比豐厚的歷史財富和文化瑰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正是在這筆豐厚的精神遺產之上被孕育成型。如習總書記指出的“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近代以降,我國被列強侵略,一度成為了半殖半封國家。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攻擊下,天朝大國的美夢被打破,此后,無數仁人志士開始覺醒,開始思考與探索中國道路發展的問題。在探索中國道路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小農階級所創設的“天國道路”、地主階級所創設的“洋務道路”、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以及資產階級的“共和道路”等。這些道路的探索雖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探索如何“走自己的路”提供了歷史經驗,1956年鑒于蘇聯模式和“波匈事件”的教訓,我們果斷放棄了全盤學習蘇聯,毛澤東指出要“以蘇為戒”,對中國未來要走的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正如恩格斯指出:“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的快。”在正確審視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曲折歷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其是中國真正走上正確發展道路的起點,同時也是未來四十年中國秉承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經濟飛躍,民族復興的起點。十四大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式載入黨章,標志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在我國正式確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達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發展的階段,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既是對本國歷史文明與經驗的傳承與突破,同時也創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經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主張政府不干預的自由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富強。在改革開放初始階段,關于改革開放究竟是屬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成為了國內關注的重點,道路不清、思想不暢也造成了發展的一度迷茫,隨后,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并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分的標尺。并創造性的指出了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借鑒創新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創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模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增添了新活力。
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跨越以往社會主義之路與資本主義之路的重要一環就是既堅定不移地保持國家內政外交獨立性的基本方針,又具有開放包容的博大胸襟。習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并富有戰略性地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不是尋求“一枝獨秀”,而是寄希望于“滿園花開”。顯示出了大國風范,也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具有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5):15-19.
[2]王俊生.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J].國外理論動態,2009(07):107-110.
[3]寧德業.對蘇東前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失敗原因與教訓的再認識[J].求實,2005(02):67-70.
[4]周淼.現代化發展路徑比較研究—國際視野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理論月刊,2013(10):27-30.
[5]李保東.社會主義理論、歷史與現實[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79—83.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7.
[7]李曄,陳興艷.國際比較視閾下的中國道路自信[J].區域與全球發展,2018,2(05):140-152+160.
[8]潘金娥.從越共十二大看越南革新的走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01):54-61.
[9]包心鑒.中國道路內在邏輯論綱[J].東岳論叢,2016,37(01):24-39.
[10]葉書宗.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生存與發展之需——以蘇聯74年歷史為鑒[J].探索與爭鳴,2015(08):102-107.
[11]劉涇.中國夢的歷史脈絡與中國道路的現實選擇[J].科學社會主義,2014(02):34-37.
[12]崔桂田.越、老、朝、古四國經濟改革比較[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4(02):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