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

【摘 要】目的:探討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效果。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0例,隨機平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采取外固定支架與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比較效果。結果: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76%,觀察組96%,差異明顯(P<0.05)。結論:橈骨遠端骨折采取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療效顯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8 to October 2019, 50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and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 in the routine group and 9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ith manual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 manual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
為提高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效果,臨床上打破傳統的夾板、石膏等固定方式,采取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加快了患肢康復速度,有利于腕關節功能的恢復[1]。本文針對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臨床效果,做出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0例,隨機平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均在33~57歲;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均在32~69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并在發病24小時內就診。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功能指標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具體實施方案如下:首先,患者予以麻醉后采用氣囊止血帶,待起效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處理。在背側入路,沿著橈骨遠端背側處行一切口,并自Lister結節偏尺側進入。然后,在掌側入路,于患者腕掌位置做一切口,在橈側腕屈肌腱于橈動脈處進入后,讓旋前方肌暴露出來,采取縱向切斷方式切斷旋前方肌,對其由遠及近的剝離,讓橈骨遠端充分暴露后進行牽引后,可促使骨折斷端處與關節間隙暴露,擴張關節囊、韌帶、肌腱張力,對骨折處進行復位;其次,對骨折處經骨膜剝離器或斯氏針進行固定,以幫助恢復橈骨遠端高度與橈骨關節面之間的平整度。根據患肢骨折程度和骨缺損現象,醫護人員酌情給予異體植骨術;最后,骨折復位后進行外固定支架安裝,在掌干中部、第二掌骨肌底部處做一個切口,鉆入掌骨螺釘兩枚;在骨折線近端和前壁遠端之間的40mm處置入2枚螺釘,并安裝連接桿,在腕關節平面處安裝萬向連接夾接頭,根據治療需求和滿意程度進行張力、螺釘的調整。
觀察組患者則采取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在進行外固定支架治療前進行拔伸、牽引,幫助恢復關節平整度,恢復尺偏角與掌傾角之間的角度后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進行固定,所采取治療方式痛常規組患者步驟。患者在圍術期應謹遵醫囑,做好術后消腫、感染的治療,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康復程度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1.3 判斷標準
患者在介入不同治療方案后,根據關節功能恢復程度及橈骨高度,統計和分析臨床治療效果,將其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橈骨高度恢復到正常值;有效:關節功能有所改善,橈骨高度逐漸趨于平穩;無效: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檢驗,P<0.05差異顯著。
2 結果
2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上多會對患者病灶處進行處理后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外固定支架固定骨骼,保持橈骨在正常長度范圍內,具有操作方便、創傷小的特點,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案。與此同時,外固定支架治療可幫助患者患肢血液正常循環,加速骨折處愈合速度,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為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術后其他并發癥發生,在外固定支架治療基礎上予以手法復位治療方案。手法復位屬于中醫范疇,具有通脈活血,理順經絡,鎮痛解痙的功效。伴隨中國人口呈老齡化趨勢發展,多數患者會伴有骨質疏松的癥狀,手法復位的介入,幫助患者病灶處的完整性,在開展外固定支架前,可幫助患肢周圍骨膜、腕關節、韌帶及軟組織的拉伸,保證了橈骨的高度。此外,采取手法復位也避免了橈骨短縮畸形的現象發生,對腕關節功能恢復起到重要輔助作用[2]。
綜上,法復位的介入對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具有積極作用,操作簡單,可降低患者其他并發癥發生,減少了術后感染概率,安全有效,也有利于腕關節功能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柯巍.鋼板內固定與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療效分析[D].石河子大學,2019.
李慶利.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9,32(0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