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寧 王田祥 魏文鑫

【摘 要】目的:探討CT磁共振成像與X線診斷脊椎骨折的影像學對比分析。方法:選擇從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脊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工作對象,均接受X線檢查方法(甲組)、CT檢查方法(乙組)、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丙組);以及手術確診,均具備齊全的臨床資料;并進行比較其檢查結果。結果:乙組、丙組的確診率高于甲組(P<0.05);乙組、丙組的誤診率低于甲組(P<0.05);乙組、丙組的漏診率低于甲組(P<0.05);乙組與丙組的確診率、誤診率、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脊椎骨折實施CT檢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的檢查準確率均高于常規X線檢查方法,臨床結合患者的疾病情況,予以聯合檢查方案,可以取得最佳臨床檢查效果。
【關鍵詞】CT磁共振成像;X線診斷脊椎骨折;影像學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aging contrast analysis of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X-ray diagnosis of spinal fractur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9,100 patients with spinal fractur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the diagnosis of surgery, all have complete clinical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nfirmation rate of group B and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0.05). The misdiagnosis rate of group B and group C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0.05). The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in group B and group C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in diagnosis rate, misdiagnosis rate and missed diagnosis rate (P >0.05).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CT examina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X-ray examination.
Key words: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X-ray diagnosis of spinal fracture; imaging
脊椎骨折為臨床比較常見的骨折疾病類型,由于脊柱生理結構特殊性影響,而脊柱骨折具有較復雜情況,而且多涉及多項變化,如椎管容積改變、神經損傷等。由于脊柱骨折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受影響,因此,為有效提升脊柱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需有效提升其檢查診斷準確率。臨床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X線檢查方法、CT檢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CT磁共振成像與X線診斷脊椎骨折的影像學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脊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工作對象。100例脊椎骨折患者中,有男性59例,有女性41例;年齡:22歲~60歲,平均年齡為(33.85±2.50)歲。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齊全,且均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工作。
1.2 方法
100例患者均接受X線檢查方法、CT檢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1)X線檢查方法,具體如下:檢查體位為胸腰段脊柱正側位攝影體位;設定球管焦點與肢體處距離為100cm;曝光條件包括限制電壓為80~120kV,控制電流為400mA,控制電流量為50~100mAs,運用自動曝光控制,結合患者具體脊柱厚底,作適量電流強度加減。(2)CT檢查方法,具體如下:重點掃描點選擇疑似骨折或者骨折椎體;規定掃描時參數包括層厚5.0mm,最佳間隔5.0mm,螺距0.75mm;經掃描后運用骨算法薄層實施重建,設置重建層厚度2.0mm,設定重建間隔1.8mm,發送獲得圖像信息至工作站處,并進行平面重建,進行多層面曲面重建等多方位分析。(3)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具體如下:均實施常規T1WⅠ,T2WⅠ,壓脂T2WⅠ,軸位T2WⅠ,部分患者予以增強掃描;規定掃描時參數包括MRI平掃時設置矢狀位FSET1WⅠ的TR為644ms,TE為33ms;設置矢狀位、橫軸位的FSE T2WⅠ的TR為3000ms,TE為98ms;設置最佳層厚為4~5mm,設置層距為0.5~1.0mm;實施增加掃描時,選擇15~20MI造影劑,運用高壓注射器給予患者肘靜脈處注射,選擇釓雙胺注射液為造影藥物(注射時速應控制0.1mmol/kg/s)。
1.3 觀察指標
以手術和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三種方法的檢查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建立Excel數據庫進行數據資料分析,分析軟件工具為SPSS23.0,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且用檢驗,若數據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作為表示。
2 結果
2.1 三種檢查方法的脊椎骨折損傷檢出情況比較
與甲組比較,乙組的確診率更高,而乙組的誤診率、漏診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甲組比較,丙組的確診率更高,而丙組的誤診率、漏診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與丙組的確診率、誤診率、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3 討論
脊柱骨折是較為常見臨床骨折疾病類型,以往以中老年人群為常見發病人群,而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各種高處墜落傷、車禍傷發生率不斷升高,脊柱骨折呈年輕化。由于脊柱骨折的病因不同,則臨床治療方案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臨床需積極鑒別其疾病原因,以給予臨床制定治療方案 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X線檢查方法可以顯示脊椎改變情況,以及確定骨折范圍、骨折程度以及具體椎體序列關系變化,但該檢查方法為重疊影像,因此對骨折片移位情況以及椎管改變情況則無法有效觀察,特別是椎體中后柱骨折、附件骨折,因此具有極高的漏診率。CT檢查方法為比較理想的檢查手段,可以清晰顯示骨折細節,以及觀察是否骨折,同時判斷其骨折線走向,以作出判斷有無存在骨折移位,以及骨折移位方向;其次,通過CT檢查方法可以顯示骨折碎片、骨片大小、骨片部位等,特別是脊椎后部結構骨折顯示效果,從而有效了解具體的椎管形態、狹窄程度等。但是,雖然CT檢查方法具有較高分辨率,但依然會出現誤診情況、漏診情況。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屬于無創性、無輻射性檢查診斷方法,而且具有較突出的敏感性、分辨能力。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可以清晰顯示脊髓軟組織情況、椎間盤軟組織情況等,還可以有效檢出隱匿骨挫傷,可以有效判斷患者有無硬膜外血腫情況、后移碎骨片情況、韌帶斷裂情況等。因此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為臨床目前的最為理想的診斷脊椎骨折選擇[2]。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乙組、丙組的確診率高于甲組(P<0.05);而乙組、丙組的誤診率及漏診率均低于甲組(P<0.05)而乙組與丙組的確診率、誤診率、漏診率比較,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作為臨床必檢的脊椎創傷基礎項目的X線檢查方法以及CT檢查方法,臨床首先實施X線檢查方法,CT檢查方法,若結果顯示脊神經分布區癥狀,則應考慮實施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從而有助于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脊椎骨折的疾病特點,運用CT檢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的確診率更高于常規X線檢查方法,臨床可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予以聯合檢查,從而利于提升臨床檢查準確率。
參考文獻
蔣興.脊椎骨折診斷中應用CT、磁共振成像與X線診斷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4):132-133.
吳炳洪,周智強,鄭堅新,等.探討X線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對脊椎骨折的不同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工程,2017,25(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