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健
【摘 要】目的:研究中藥調劑工作中常見差錯,探討解決方法。方法:從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門診草藥房中發生的中藥調劑差錯病例中選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病例資料,總結差錯原因與應對策略。結果:100份調劑差錯病例中因藥品因素、調配因素、處方因素造成的差錯占比分別為39.0%、36.0%、25.0%。結論:中藥調劑過程中發生差錯的可能性較大,原因比較復雜,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進一步提高中藥調劑工作的規范性與準確性。
【關鍵詞】中藥調劑;差錯;對策
中藥調劑是指工作人員參照中醫師開具的處方,并遵守中藥調劑規程對中藥飲片進行準確調配,最后將調配好的中藥調劑交給患者[1]。若在調劑過程中發生差錯則會造成中藥調劑不準確,進而影響到藥效發揮,甚至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可見,中藥調劑屬于中醫治療中的重要一環,但在工作實踐中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造成調劑差錯。為此,有必要加強對中藥調劑差錯的防控,本文就常見差錯原因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應對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門診草藥房中發生的中藥調劑差錯病例中抽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搜集分析病例藥方。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齡21~82歲,平均為(42.7±6.2)歲。
1.2 方法
對100例患者中藥調劑失誤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與總結,并探討防范策略。
2 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處方因素造成差錯有25例(25.0%),其中,忽視處方注腳12例,審方差錯8例,處方錄入有誤5例。調配因素造成差錯36例(36.0%),其中,飲片調劑量誤差16例,藥品遺漏10例,調劑過程浪費10例。藥品因素造成差錯39例(39.0%),其中,藥品名稱相近15例,藥品擺放不規范8例,藥品包裝相似9例,藥品質量問題7例。
3 原因分析
3.1 處方因素
(1)處方錄入差錯: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處方已實現電子化,不過中醫師在開具處方的時候可能由于個人疏忽而錄入有誤,從而導致中藥調配差錯。比如,將丹參10g錄為100g。另外,部分中醫師手寫處方字跡不好辨認,也讓中藥調配師難以辨別,從而導致調配差錯。(2)審方差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醫師修改過處方,導致字跡不易辨認或者開具處方有缺失部分,對劑量規格交代模糊。此外,部分中藥名稱讀音字形相近,調劑師未認真辨別。(3)忽視處方注腳:處方注腳是中醫師對開具處方的特殊說明,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在實際調配中工作人員因為大意而未仔細查看注腳,導致調劑差錯。
3.2 調配因素
(1)調配劑量誤差:目前國家要求每劑中藥飲片調劑誤差量正負不得超過5%,且每張處方的中藥不可缺失,同時嚴格參照遞減分戥法逐一對每劑藥進行復查[2]。但在實際調配工作中仍有不少工作人員憑主觀判斷采用以手代戥、以估代稱的方法,藥劑復檢過于隨意,從而易造成中藥調配劑量的差錯[2]。(2)調配過程浪費:部分調劑師工作壓力較大,精神過于緊張,上斗配藥不仔細從而導致飲片散落,造成嚴重浪費,或者散落飲片未引起調劑師的注意,導致調配劑量缺失。(3)藥品遺漏:對于先煎、后下、沖服、包煎等需要單獨包好的藥物一般放在最后拿,從而易造成漏配。
3.3 藥品因素
(1)藥品名稱相近:不少中藥名稱或字形相近,若調配過程中不仔細鑒別易造成差錯。比如,麻黃與麻黃根屬于2種不同的飲片,藥效不同。(2)藥品擺放不規范:很多經炮制加工的中藥飲片在形態與外觀上比較相似,若在擺放過程中不仔細易導致相似飲片的擺放錯誤。此外,部分藥房中的斗譜編排不夠規范,也影響到中藥調配效率,并可能引起差錯。(3)藥品包裝相似:一些中藥飲片的外觀與形態比較相似,而中藥調配師的專業素養不高,未仔細辨別清楚藥物包裝,使得在裝斗過程中發生差錯。(4)藥品質量問題:中藥飲片大多為植物飲片,在采集與加工環節若未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可造成飲片中有效成分丟失或存在較多雜質,進而導致中藥調劑差錯。還有很多飲片的儲存條件特殊或儲存保管不合理而導致飲片發生風化、霉變、蟲蛀等,降低飲片療效。
4 防范對策
4.1 健全中藥調劑制度
參照我國中藥調劑相關規范,并結合醫院實際進一步完善中藥調劑規章制度,強化執行力,最大限度防控中藥調劑差錯事件發生。調劑師必須參照處方上的藥物順序進行逐一調配,避免遺漏。若發現超劑量用藥、配伍禁忌、服藥方法有誤、毒性藥品違反規定的處方,應及時與處方醫師溝通,若確實為超常規用藥,必須經處方醫師再次簽字確認后再送回藥房進行調配。在入袋前應仔細核實物品與藥單,確保無誤后方可裝袋。對需要另包藥物必須分開包裝,做好標記[3]。調劑結束后在外包裝上填好年齡、姓名、科室等信息,由專人進行審核,待與患者確認無誤后發放藥物。
4.2 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
醫院要加強對中藥調劑人員與中醫師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素養,這是減少中藥調劑差錯的關鍵。只有讓中醫師熟悉處方書寫規范與格式,避免字跡模糊、混淆、同音字代替有關藥物名的問題,才能防止配藥失誤的發生[4]。若采用電子處方,中醫師必須準確錄入藥名,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只有調劑人員的專業素養過硬才能及時察覺處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藥現象,也才能向患者仔細講解用藥方法與相關禁忌,防止用藥差錯的發生。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處方調配差錯獎懲機制,加大管理力度,對調配差錯過多的人員給予相應的懲罰,以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
4.3 加強對飲片質量的管控
必須從正規渠道購買飲片,嚴格按相關標準進行審查,確保飲片質量達標。對難以辨別或疑似假藥的,可請求有關質檢部門協助進行核查。此外,要加強對中藥飲片的日常保管,對特殊飲片按儲存要求進行儲存,避免發生霉變、蟲蛀、風化。
參考文獻
王裴芳,許保海.我院藥房中藥調劑差錯原因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8):232-232.
陳云.門診藥房中藥調配差錯原因分析與防范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2019,12(12A):5-6.
褚英.中藥調劑常見差錯及相應措施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5):123-126.
周云.中草藥調劑差錯原因及預防措施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4):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