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秀玉
【摘 要】藥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研究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藥物生產技術、質量控制以及配置理論等,通過研究分析確定藥物制劑的適宜比例以及成分配置,確保藥劑質量合格且能夠滿足現代醫療衛生的需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中藥的性能,然后分析了藥劑中中藥的應用,中藥配伍關系以及劑量,最后針對常用藥的中藥成分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藥劑;中藥;性能;應用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細致,研究的重點主要是中藥的藥性、藥效以及藥理、組分等內容。目前,很多成熟的中藥方劑已經被合成加工成為了藥劑,對于藥效的提升有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且用藥更加精準臨床應用更加廣泛。隨著中藥現代化發展,中藥學領域的研究也需更加深入,研制出更具藥效且安全的中藥藥劑,是造福人類的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中藥的性能
藥劑中中藥的性能是按照中藥的療效來劃分的,具體的可以將性能概括為以下類型:
(1.1)四氣
中藥的性能劃分可以直接的歸納為四氣,即寒、涼、溫、熱。分別介紹如下:寒性中藥,其特性是具有清熱瀉火、解毒鎮靜的功效,作用于各類熱證。涼性中藥,該特性與寒性極為相似,但是相比之下較為溫和。熱性中藥,該特性的突出作用是溫補、驅寒、升陽等,完全與寒性中藥的性能相反,其主要是針對寒癥的治療。溫性中藥,該性能與熱性性能較為相似,相比之下較溫和。除此之外,還有些中藥藥性介于溫性和涼性之間,也被稱之為平性中藥。各類中藥的臨床應用,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結合藥性藥效辯證用藥。
(1.2)五味
按照中藥的味覺進行性能劃分,中藥的氣和味就是中藥的性味,具體劃分為:酸、苦、甘、辛、咸。分別是:酸味中藥,其味酸或澀,在全部中藥材中的比例不高,主要功效是:收斂固澀、平肝熄風、生津止渴等,針對病癥主要有盜汗、遺精、崩漏帶下、耳鳴、久瀉等,代表性中藥主要有:五倍子、五味子、白芍、等。苦味中藥,其味苦,主要功效是清熱瀉火、通泄大便、抗菌消炎等,具有此性能中藥藥材普遍存在,針對性病癥主要有便秘、腹瀉、黃疽、喉痛、菌痢、解毒等,代表性的中藥材是黃連、黃柏、厚樸等。甘味中藥,其味甘,具有補益、和中等療效,針對補虛氣血、緩解疼痛、調和眾藥的藥效較為明顯。辛味中藥,其味辛,主要作用是發汗解表、行氣活血等,代表性中藥是木香、薄荷等。咸味中藥,該性能主要功效是瀉下通便、軟堅散結,針對便秘、腫塊等病癥的療效極佳。除此五味之外,還存在一種淡味中藥,該類型中藥性能溫和,味淡,常見的如茯苓、薏仁等,主要功效是滲濕利水。中藥的氣、味比較獨特,應用時需要準確配伍,合理的利用其共性和特性,以使其藥效更好的發揮。
(1.3)升降沉浮
該性能是由藥物的趨向來決定的。升藥的性能是向上,常見的如柴胡、菊花、桔梗等;降藥的性能是向下,具有降逆的功效,常見的有石決明、批把葉等;浮藥則是有向上向外發散的性能,主要功效是催吐、止瀉、發汗等;沉藥的特性是沉降藥性,具有下行泄利的作用,主要功效是止咳平喘、通便利水等。
(4)歸經
該性能是根據臟腑經絡治療原理來歸納得出,通過藥物在各臟腑經絡的作用特點分析,掌握臨床用藥規律,使用藥直達病灶更好的發揮藥性藥效。一般中藥均可以作用于多個臟腑經絡,所以被歸入多經。最常見的比如菊花,該藥入肺經,針對外感風熱等病癥的療效佳;入肝經,對于肝熱目赤腫痛等疾病效果明顯。掌握各類中藥歸經,能夠在臨床中熟練的應用,有助于臨床的合理用藥。
2 藥劑中中藥的應用
(2.1)中藥配伍關系
中藥的臨床應用僅有少數是單獨使用,一般的中藥都需要合理配伍才能發揮藥效。中醫上將中藥配伍關系總結為: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
相須:一般指兩種以上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作用的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提升藥效的目的。例如:黃柏和知母聯合應用,可以加強滋陰降火作用。相使:意旨將兩種不同藥效的藥物配合使用,發揮相互促進藥效的作用,達到藥效提升的目的。例如:茯苓和黃芪聯用,可以強化補氣利水功能。相畏:兩種藥物配合使用,其中一味藥對于另一味藥的毒性、烈性發揮抑制作用,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與半夏合并會抑制半夏的毒性。相殺:合并使用時一種藥物能夠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此外,相惡和相反是中藥配伍的禁忌,相惡:藥物配合使用,藥性被互相牽制,致使藥效降低或消失。例如:黃芩可以降低生姜溫性。相反:合并使用的兩種藥物,具有相反的功效,可引發毒副作用增強或其他不良反應。例如:甘草與甘遂的聯用。
(2.2)用量
藥物的用量需要在合適的范圍內,在臨床應用中用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療效。用量不足則不能達到療效;過量的使用則會增加毒副作用,甚至會引發藥物中毒。用量的多少還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以及藥物的性能和配伍等等。
3 常用中藥
(3.1)解表藥,即可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的藥物。解表藥一般具有辛味,辛的特性是發散,所以該類藥物多用于病邪,針對需要發汗的病癥療效佳。例如,新溫解表藥.例如麻黃、紫蘇、生姜等。新涼解表藥包括薄荷、菊花、桑葉等。
(3.2)祛風藥,即具有祛風勝濕、能夠治療風濕疼痛的藥物。祛風藥一般具有辛散苦燥的特性,所以其發汗解表和止痛的功效顯著。
(3.3)祛濕藥,即具有燥濕、化濕和滲水利濕的藥物。該類型藥物服用后小便暢利。針隊水濕停蓄體內產生的多種疾病有著極為顯著的療效。例如水腫、黃疽、風濕、淋濁、瘡疹等。
(3.4)清熱藥,其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作用。治療熱性疾病的療效較好。
綜上所述,確定中藥性能.,掌握其應用規律,有助于中藥藥劑的合理配置,是研發中藥藥劑的基礎。分析研究中藥性能及其應用,為中藥藥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王旭.淺談藥劑中中藥的性能及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8):192-193.
王小春. 淺談藥劑中中藥的性能及應用[C]. .中國中藥雜志2015/專集: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會議論文集.:中國中藥雜志社,2016: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