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長榮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患者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方法:方便選取2019年1—12月該院接受靜脈輸液的122例(靜脈輸液682例次)老年患者進行調查,統計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的發生情況,分析、總結誘使液體外滲發生的危險因素,同時對護理對策進行探討。結果:靜脈輸液682例次中,發生液體外滲87例次,發生率為12.8%;局部表現:腫脹77例次(88.5%),腫脹累及穿刺部位皮膚>20cm8例次(9.2%),水皰2例次(2.3%);均未出現皮膚組織壞死情況。液體外滲發生因素:患者因素占40.2%(35/87),疾病因素占25.3%(22/87),藥物因素占20.7%(18/87),技術因素占13.8%(12/87)。結論: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的發生與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技術因素等密切相關。對此,積極采取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加強靜脈輸液外滲的處理及預防,有助于提高靜脈輸液的安全性。
【關鍵詞】靜脈輸液;液體外滲;護理對策
靜脈輸液是治療疾病、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給藥方式,其護理質量及安全性直接影響著患者的治療及身心狀況。由于老年患者的情況比較特殊,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容易出現液體外滲情況,易導致皮下組織壞死、靜脈炎等相關嚴重并發癥發生[1]。因此,對液體外滲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對應的護理對策至關重要。該研究以該院2019年1—12月接受靜脈輸液的122例老年患者為對象,重點分析了液體外滲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該院接受靜脈輸液的122例(靜脈輸液682例次)老年患者進行調查,其中,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2.8±8.2)歲。此次調查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接受調查的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病情危重、有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的患者。統計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的發生情況,分析、總結誘使液體外滲發生的危險因素,同時對護理對策進行探討。
2 結果
靜脈輸液682例次中,發生液體外滲87例次,發生率為12.8%;局部表現:腫脹77例次(88.5%),腫脹累及穿刺部位皮膚>20 cm 8例次(9.2%),水皰2例次(2.3%);均未出現皮膚組織壞死情況。液體外滲發生因素:患者因素占40.2%(35/87),疾病因素占25.3%(22/87),藥物因素占20.7%(18/87),技術因素占13.8%(12/87)。
3 討論
3.1 危險因素分析
①患者因素: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痛感低、皮膚松弛,輸液時針頭容易移位,輸液外滲可能性較高;血管彈性下降,組織循環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導致輸液外滲發生;出現譫妄、昏迷狀態或使用鎮靜劑的患者存在煩躁、知覺障礙等現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針頭移位,會進一步增加輸液外滲的發生幾率;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難度大,加之長期輸液會損傷周圍血管,容易導致輸液外滲發生[2]。②疾病因素:癌癥患者長期進行化療,反復穿刺及藥物激性會導致靜脈脆弱,造成穿刺難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謝障礙等代謝紊亂性疾病會導致血管硬化,使輸液外滲的可能性變大;靜脈壓升高患者全身靜脈淤血,阻礙血液回流,易使輸液外滲情況發生;脈管炎、靜脈曲張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輸液外滲的高危因素。③藥物因素:藥物的理化性質及濃度刺激細胞代謝功能,會造成血管受損,易引發輸液外滲。部分滲透壓>500 mOsm/L的藥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靜脈輸注時會刺激靜脈內膜,導致靜脈炎或血管損傷發生,此時血管通透性進一步增加,容易誘發輸液外滲[3]。④技術因素:護理人員穿刺不熟練,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針頭移位;缺乏操作經驗,血管選擇不當,藥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損傷血管,也會導致輸液外滲發生;靜脈通道監護不足,藥物的性質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夠,也是引發輸液外滲現象的重要原因。
3.2 護理對策
①健康教育:規范輸液護理服務流程,重點強化健康教育工作,詳細講解輸液過程中應當注意的相關事項;以和藹、親切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注意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確保各項操作順利進行;對高危患者進行主動評估,加強輸液管理,預防輸注液體出現外滲。②合理選擇靜脈血管:根據治療方案、藥液性質及血管情況選擇適宜穿刺的靜脈血管,輸注血管活性藥物或高滲透壓藥時,宜選擇近端粗大靜脈血管,末端循環差的患者避免同一條血管多次穿刺。③熟知藥物性質及注意事項:按照正確方法配制藥液,碳酸氫鈉注意控制滲透壓,抗生素藥液待完全溶解后再進行使用,以免刺激血管;多巴胺、間羥胺等藥物持續輸注時,宜采取留置針進行穿刺,同時建立2條靜脈通道,交替使用;輸注期間注意控制輸注速度及藥物濃度,減少對局部組織的損害;甘露醇輸注時,適當提高藥液溫度,確保血管通暢。④減少機械性刺激與損傷: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穿刺技巧,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損傷血管;穿刺前佩戴口罩和手套,對穿刺部位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誘發感染;使用留置針時,間隔24~48 h更換1次保護膜,預防靜脈炎與局部滲漏的發生;成功穿刺后避免針頭移位,適當采取措施對穿刺部位進行保暖,緩解血管刺激;合理控制輸注速度,使用高滲透壓藥物時減少壓力,避免外滲。⑤處理措施:加強病房巡視,對輸液情況進行檢查,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外滲、疼痛或腫脹情況。一旦輸液外滲,根據藥物及損傷,及時采取對應措施進行處理,避免外滲進一步損傷局部組織。
4 小結
靜脈輸液是臨床給藥的重要途徑,靜脈輸液過程中,受各種危險因素的影響,容易發生液體外滲情況。特別是老年患者的機體功能逐漸衰退,相較于其他群體,更易出現靜脈輸液外滲現象。輸液外滲可導致穿刺部位出現腫脹、燒灼感等異常癥狀,若處理不當,會使局部組織嚴重壞死。通過分析可知,上述誘使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的危險因素經對應護理后可達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積極采取護理對策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加強靜脈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的預防及處理,以此保障輸液治療的臨床效果及護理安全性。
參考文獻
欒蕊,楊志英.QCC對降低ICU危重患者靜脈輸液液體外滲率的影響[J].醫藥前沿,2017,7(23):241-242.
顧明眉.周圍靜脈輸液液體外滲原因分析與防范措施[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4):41-42.
李俊梅,劉麗,程炳娟,等.改良靜脈穿刺針固定方法在院前急救中預防液體外滲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 33(2):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