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霞

【摘 要】目的:研究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療效及對產傷率影響。方法: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200例,根據其入院順序對其進行分組,其中包括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觀察組應用徒手旋轉胎頭術、對照組未進行徒手旋轉胎頭術,將兩組順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傷率、新生兒Apgar評分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順產率86.00%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率2.00%、產傷率2.00%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7.98±1.54)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5.22±1.34)分,P<0.05。結論: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提高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療效十分顯著,且能夠降低產后出血率、產傷率,值得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徒手旋轉胎頭術;枕橫位;枕后位難產;療效;產傷率
在產科常見現象中,頭位難產十分常見,一般以枕后位和枕橫位最為常見。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若未能進行針對性處理,易影響產婦和嬰兒健康[1]。有研究顯示,通過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實施徒手旋轉胎頭術,能夠降低其產傷率,同時能夠保證母嬰安全,使產程縮短,降低手術并發癥。本研究通過分析手旋轉胎頭術的優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 資料/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6年度至2019年度間,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共100例、對照組100例。
納入標準:符合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診斷標準[2];產婦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病變和精神障礙疾病;伴有語言障礙,無法溝通。各項臨床資料不完整,無法順利完成研究。
觀察組,年齡21歲-38歲,平均年齡29.51±1.66歲;其中經產婦50例、初產婦50例。
對照組,年齡22歲-38歲,平均年齡30.21±1.58歲;其中經產婦51例、初產婦49例。
2 組一般資料比較的統計學結果(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徒手旋轉胎頭術。
雖然在手術過程中不進行徒手旋轉胎頭術,但需對產婦的產程進行密切觀察,并保證有效的宮縮,順產程自然旋轉。
觀察組實施徒手旋轉胎頭術。
對產婦外陰進行常規消毒和鋪巾,首先應了解胎兒的大小以及胎兒的位置。直至產婦宮縮呈現良好狀態后,應在宮縮期間將右手食指與中指伸入產婦引導內,并與胎頭緊貼。①產婦為左枕橫位和枕后位,操作者應保證手心朝上,并對抬頭緊握,并輕輕向上推,從而保證胎頭松動,后緩慢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45度角至90度角,直至右前位時終止旋轉。②若產婦為右枕橫位和枕后位,操作者應將掌心朝下,并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45度角至90度角,直至達到枕左前位終止,待胎位調整成功后,應將胎頭固定在枕前位。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順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傷率、新生兒Apgar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將P<0.05作為檢驗標準,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順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傷率
觀察組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順產率86.00%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率2.00%、產傷率2.00%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
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7.98±1.54)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5.22±1.34)分,P<0.05。如表2:
3 討論
在女性分娩過程中,部分產婦會出現分娩不順利情況,對于無法順利分娩的生產,在臨床上稱之為難產[3]。有研究顯示,難產的發生原因較多,主要與胎兒與骨盆的相對大小、孕婦心理狀態、產道、產力等因素有關,其中最為常見的難產類型為頭盆不稱,其中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居多,上述兩種類型存在多種誘發因素,比如骨盆形態、頭盆大小不對稱、宮縮乏力、胎頭俯屈不良等等[4]。而通過實施徒手旋轉胎頭術,能將胎頭轉變為枕前位,利于將胎頭俯屈,從而使胎兒能夠順利進入骨盆中,使其能夠快速通過產道,將難產轉變為順產,具有較高成功率[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產婦順產率86.00%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率2.00%、產傷率2.00%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7.98±1.54)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5.22±1.34)分,P<0.05。
綜上所述,徒手旋轉胎頭術針對持續性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療效十分顯著,且能夠降低產后出血率、產傷率,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張艷蕾.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5):35,37.
石丹.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9):1390-1391.
麥麗克熱·卡哈爾.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4):18463.
邵婧婧.徒手旋轉胎頭術對枕橫位和枕后位難產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6):125.
甄妙平.產程中體位改變聯合徒手旋轉胎頭對枕后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8,25(7):9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