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王效崗 劉曉梅
【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的CT鑒別診斷價值。方法:選取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患者36例,在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進行治療,回顧性分析37個病灶的病理結構、表現特征,其中腎嫌色細胞癌(CRCC)2個,乳頭狀腎癌(PRCC)13個,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統計學分析后兩個亞型的CT表現。結果:乳頭狀腎癌(PRCC)13個,明顯混雜密度2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3個、7個、3個;類圓形且邊界清楚10個,形態不規則或邊界不清3個;輕度較均勻強化5個,增強輕度不均勻強化8個;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明顯混雜密度8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7、5、2個;周邊輕度、輕微均勻強化分別為1個、5個、輕度不均勻強化16個;橢圓形且邊界清楚8個,邊界不清或形態不規則者有14個;22個透明細胞癌病灶中,主要有最小者直徑約2cm,大小不等,余短徑均>3cm的囊性腎癌有8個,2個有明顯分隔。1個病灶呈結節樣、片狀及條狀等形態,有鈣化。結論:針對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患者,采用CT進行鑒別診斷,具有極佳的診斷價值,意義重大。
【關鍵詞】乏血供腎癌;CT;不同病理亞型;鑒別診斷
腎細胞癌(簡稱腎癌)是泌尿系統中惡性度較高的腫瘤,也是最常見的腫瘤之一,是起源于腎實質泌尿小管上皮系統的惡性腫瘤,又稱腎腺癌,占腎惡性腫瘤的80%~90%。據調查,腎癌在我國泌尿生殖系統腫瘤中占第二位,僅次于膀胱腫瘤,占成人惡性腫瘤的2%~3% 、小兒惡性腫瘤的20%左右。常見類型為透明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嫌色細胞性腎細胞癌以及Bellini集合管癌。約占90%,其中透明腎細胞癌占85%。此次研究通過對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的CT鑒別診斷價值的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患者36例,在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進行治療,回顧性分析37個病灶的病理結構、表現特征,其中腎嫌色細胞癌(CRCC)2個,乳頭狀腎癌(PRCC)13個,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統計學分析后兩個亞型的 CT 表現。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參與此次研究;伴隨嚴重器質性障礙疾病者。納入標準:符合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診斷標準;既往無精神病史;不伴隨嚴重器質性障礙疾病者。其中患者的年齡為(20~85)歲之間,平均(52.2±1.1)歲,男20例,女16例。對比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掃描層厚為5mm,MSCT的平掃加增強掃描,取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入,且應用非離子型對比劑,保持,流率3ml/s,劑量為80~100ml,實施腎臟三期增強掃描,之后的注藥后實施排泄期3~5min、實質期80~100s、皮質期30s的掃描[1]。因臨床上僅僅有2個腎嫌色細胞癌(CRCC),因此未實施統計學處理。
1.3 觀察指標:統計學分析乳頭狀腎癌(PRCC)13個,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兩個亞型的CT 表現[2]。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7.0軟件,組間亞型的CT 表現對比以率(%)表示,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表現
乳頭狀腎癌(PRCC)13個,明顯混雜密度2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3個、7個、3個;類圓形且邊界清楚10個,形態不規則或邊界不清3個;輕度較均勻強化5個,增強輕度不均勻強化8個;有假包膜(完整或不完整)10個,突出腎輪廓者10個,直徑 ≤3cm者1個。下腔靜脈癌栓1個,侵及腎周組織或腎盂、腎盞,以及腎實質外侵犯的病灶共2個。
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明顯混雜密度8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7、5、2個;周邊輕度、輕微均勻強化分別為1個、5個、輕度不均勻強化16個;橢圓形且邊界清楚8個,邊界不清或形態不規則者有14個;突出腎輪廓者16個,伴囊變壞死和出血壞死者分別為6個、1個和2個,直徑≤3cm者有9個,具有腎實質外侵犯病灶12個。22個透明細胞癌病灶中,主要有最小者直徑約2cm,大小不等,余短徑均>3cm的囊性腎癌有8個,2個有明顯分隔。1個病灶呈結節樣、片狀及條狀等形態,有鈣化。
2個嫌色細胞腎癌,平掃一個呈略高密度,一個等密度,1個伴鈣化,均邊界欠清,為不規則形分葉狀腫塊。2個腫塊均侵及腎盂、腎周組織,為輕度均勻強化。
3 討論
腎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常見的是50-70歲,為腎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男女患病比例為2-3:1。不同病理學類型,產生的手術方式、預后和影像學表現等均有所不同,所以術前實施CT診斷意義重大[3]。本組乏血供腎癌中,最少的是嫌色細胞癌,最多的是透明細胞癌,其次是乳頭狀腎癌。較富血供腎癌而言,乏血供腎癌的診斷相對困難,CT表現多樣,特別是易誤診血供非常差腫塊為復雜囊腫等其它疾病。因此可通過觀察腫塊是否存在腎盂腎盞的破壞、存在假包膜、淋巴結或其它器官轉移等等其他方面的CT表現,協助進行診斷。此次研究中,乳頭狀腎癌(PRCC)13個,明顯混雜密度2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3個、7個、3個;類圓形且邊界清楚10個,形態不規則或邊界不清3個。下腔靜脈癌栓1個,侵及腎周組織或腎盂、腎盞,以及腎實質外侵犯的病灶共2個。透明細胞腎癌(CCRCC)22個(21例),明顯混雜密度8個,平掃呈低、等略高分別為7、5、2個;周邊輕度、輕微均勻強化分別為1個、5個、輕度不均勻強化16個,1個病灶呈結節樣、片狀及條狀等形態,有鈣化。
綜上所述,針對不同病理亞型乏血供腎癌患者,采用CT進行鑒別診斷,具有極佳的診斷價值,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劉道柱,謝敏,陳鵬, 等.乏血供小腎癌與不典型腎囊腫的螺旋CT診斷與鑒別診斷[J].江西醫藥,2015,4(5):480-481.
施德恩,顏森森,陳若茜.CT增強鑒別乏脂肪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均質腎透明細胞腎癌的影像研究[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6,17(6):491-493.
楊曉彤,劉屹,趙宇.能譜CT定量分析鑒別診斷腎透明細胞癌與腎臟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臨床應用[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9):93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