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彩環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4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比兩組手術情況指標和治療后生活質量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情況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生活質量,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子宮肌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傳統開腹手術;療效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屬良性腫瘤,該病癥的發生,主要與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有關,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要發病人群[1]。多數患者無法在疾病發生的前期階段發現病情狀況,常常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加重身體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和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能夠明顯減少手術創傷和患者的痛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手術方案選擇。本文探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差異,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4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2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通過超聲或者磁共振診斷為子宮肌瘤;患者均無近期生育需求;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黏膜下肌瘤、宮腔肌瘤者;可疑子宮肌瘤肉瘤者;盆腔急性炎癥婦科其他非良性疾病狀況者;月經期、哺乳期女性;結締組織病變者;存在器官性病變狀況者。其中對照組年齡31-53歲,平均年齡(41.26±1.29)歲;腫瘤直徑3-8cm,平均(4.26±0.36)cm。觀察組年齡30-54歲,平均年齡(41.30±1.17)歲;腫瘤直徑3-9cm,平均(4.24±0.29)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方式,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在下腹部切開一個6-8cm的橫向切口或者縱向切口;在確定患者肌瘤的所在位置,然后根據肌瘤的所在位置做縱形或者梭形的切口,然后通過這個切口進行子宮肌瘤的切除,將肌瘤切除后,進行瘤腔的縫合,然后再由內到外進行逐層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氣管插管全麻;皮膚常規消毒,在臍孔下緣做1cm的切口,氣腹針穿刺,注入CO2氣體形成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mmHg;將套管與腹腔鏡經穿刺點置入,確認腹腔內臟器無異常,選擇對側腹部相同位置和麥氏點各做一穿刺點,置入手術器械,舉宮器經宮頸口置入;腹腔鏡直視下,注入20U稀釋縮宮素至切口部位,觀察肌瘤生長部位,以確定切除方式[2]。對于漿膜下肌瘤,根據肌瘤蒂粗細確定方式,肌瘤蒂較細者,采用電凝鉤直接切斷,肌瘤蒂較粗者,注入垂體后葉素后采用電凝刀切開漿膜層,剝離肌瘤;對于肌壁間肌瘤,注入6U稀釋縮宮素,采用電凝鉤沿著肌壁表面包膜縱行切開至內核,齒抓鉗將肌瘤夾持,沿著假包膜,將肌瘤鈍性分離至基底,剝離后電凝止血;對于闊韌帶肌瘤,確定輸卵管走向,采用電凝鉤沿著闊韌帶前葉切開,剝離肌瘤,離斷肌瘤基底部;完全剔除肌瘤后,采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腹腔,取出器械并排除氣體,腹壁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指標,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指標(采取SF-36量表評價情感生活質量、社會功能狀態、生理功能評分,每一項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71.02±2.46)min、(16.01±2.01)h、(4.01±1.57)d;對照組分別為(96.14±10.24)min、(26.15±3.22)h、(7.62±2.29)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情感生活、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評分分別為(94.24±4.11)分、(94.15±4.16)分、(92.46±3.61)分;對照組分別為(83.14±4.01)分、(82.24±3.24)分、(78.25±2.22)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切口感染1例、腸梗阻1例,并發癥發生率6.25%;觀察組切口感染3例、腸梗阻2例、性功能障礙1例,并發癥發生率18.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均為常見的手術方式,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次全切除術切口比較大,盡管能充分暴露子宮肌瘤,為醫師提供良好視野,但創傷比較大,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的預后;經腹腔鏡輔助的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次全切除術有著切口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操作難度大大降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次全切除術相比,效果更佳[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指標、手術情況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實施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生活質量,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鄭超群.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4):75-76.
戴 順. 腹腔鏡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及對卵巢功能的影響[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23):3856-3858.
張少武. 比較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