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領
摘 ?要:目的 ?探討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200例,按照紅藍雙色球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100例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治療方法;另外觀察組100例患者接受針刺+康復訓練治療方法。比較觀察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變化。結果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干預后2周、4周以及6周后,兩組評分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FMA)和Barthel(BI)評分同對照組相比顯著較優,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結論 ?應用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方案,效果突出,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腦卒中;針刺配合康復訓練;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1-0012-02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較為常見且治療較為復雜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給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為更好的解決患者遺留下來的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運動障礙問題,加強康復訓練具有積極意義[2-3]。傳統康復治療方法存在局限性,需要對其加以改善,可從中醫針灸方法進行探索。本次研究就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200例,按照紅藍雙色球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100例。觀察組:男性6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齡范圍46~78歲,平均年齡(58.14±6.43)歲;病程7d~4年,平均(2.11±0.23)年。對照組:男性6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齡范圍47~78歲,平均年齡(58.36±6.29)歲;病程6d~4年,平均病程(2.10±0.25)年。兩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比后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并經委員會同意;②患者病情資料詳盡;③認知功能正常;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資料不全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者;③精神異常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方法,采取措施如下:①被動訓練:上肢肩、肘、腕關節進行前屈、外展、內收、外旋、內旋訓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進行屈曲運動包括外展、內收以及抬高等,20次/組,共3組。②主動訓練:包括a.坐位訓練:在坐位時調節患者的姿勢,提醒患者重心向健側偏,坐10min,2次/d;b.翻身訓練:鼓勵患者用健側腿勾住患側腿拖置床下,患者用健側軸支撐坐起;c.站立位訓練:引導患者做單腿負重與支撐的能力,訓練患者做蹲起的動作,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訓練30min/d;d.步行訓練:患者可以主動步行,矯正患者步態、橫走、前后走、一字步訓練,以患者的舒適度為準。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選取平臥位,遵循無菌原則,消毒處理后,其中,主穴選取內關、水溝、委中、三陰交、極泉及尺澤,配穴:①語言障礙,玉液穴;②吞咽障礙,廉泉穴;③面癱癥狀,頰車穴、地倉穴;④下肢障礙,足三里、陽陵泉、環跳;⑤上肢障礙,手三里、外關、曲池等。尺澤、委中、極泉、三陰交采用提插泄法,內關捻轉泄法,水溝采用雀啄法,針刺30min/次,1次/d。兩組治療總時長均為6周。
1.4 ?觀察指標
①采用NIHSS 評分量表[4]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狀況進行評估,0~40分,分數越高,神經缺損越嚴重。②采用簡化FMA和BI量表對患者入院時和治療干預后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兩組量表評分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出現的運動障礙較輕,肢體功能恢復良好。
1.5 ?統計學方法
患者數據予以SPSS21.0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NIHSS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干預后2周、4周以及6周后,兩組評分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和BI評分同對照組相比顯著較優,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見表2。
3 ?討論
面對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對腦卒中疾病加強預防。該疾病會造成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后遺癥,以肢體偏癱為主,以往的康復訓練方法通過肢體功能鍛煉,能夠對運動通路中的神經元產生刺激作用,從而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但治療方法較為單一,整體療效并不盡如人意,故需要對其加以改進[5]。
從中醫角度來說,腦卒中屬于“中風”范疇,病變位置主要發生在大腦,通過針刺治療,發揮開竅醒神、改善肢體活動的作用,刺激偏癱運動區,發揮調節肌肉張力,協調肌肉運動作用;眾所周知,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特點,利用針刺,通過對穴位的有效刺激,有助于調節腦組織血管活性物質的含量,有效保護腦缺血后神經元,利于受損的神經細胞得到修復,進而促進各項神經功能恢復,其還能糾正血液粘稠、凝聚等不良狀態,疏經活血,有效調節血脂成分,促進微循環不斷得到改善,能夠有效降低腦組織中部分炎性反應細胞因子的含量,抑制炎性反應,利于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助于病灶周圍組織重建,將“可塑性”發揮到極致,進而促進身體功能的有效康復,且針刺還具有操作簡單、無副作用的特點,聯合康復訓練,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I量表評分以及FMA量表評分同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疾病,有助于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狀況和肢體功能障礙,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應用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方案,效果突出,對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杰,孟慶天,周亞,等.早期針灸配合康復鍛煉對腦卒中穩定期老年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3):14-16.
[2]鄭秋菊.針刺配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05):262-263.
[3]劉洋.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41例療效觀察[J].國醫論壇,2018,33(01):39-41.
[4]李國燕.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活動能力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7):27-29.
[5]陳晨,陶劍青,陳振中.針刺配合手法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12):20-22.
[6]呂麗.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針刺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改善的療效觀察[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8,24(0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