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榮 高靖如 萬秋陽 雷琴 王開平
摘 ?要:目的 ?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有何積極作用。方法 ?在大慶龍南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中選取110例,就診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以隨機數字表法為依據實施分組,將其分作對照組(55例,實施常規康復護理)與研究組(55例,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運動功能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促進腦卒中患者的腦組織功能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生活能力。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1-0079-02
腦卒中由多種因素引起,患者腦血管受損,局灶或整體性腦組織損害,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1]。腦卒中病情變化多樣,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前四肢無力,但持續時間較短;也可能突然出現單側肢體麻木、面部麻木、言語不清、視物模糊等癥狀;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則多在活動中發病,表現為頭痛、惡心、意識障礙等。臨床資料表明,腦卒中患者的腦組織損傷無法完全恢復,但通過臨床護理、康復訓練,部分神經功能可恢復如常[2-3]。本研究從醫院收治腦卒中患者中選取110例,就診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有何積極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大慶龍南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中選取110例,就診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以隨機數表法為依據實施分組,將其分作對照組、研究組,每組55例。對照組內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58~76歲,平均年齡(61.5±4.1)歲;原發疾病:腦梗死21例,腦出血34例。研究組內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57~71歲,平均年齡(58.6±3.7)歲;原發疾病:腦梗死22例,腦出血33例。兩組一般資料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已獲得院內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權威檢查證實為腦卒中;②意識清楚;③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存在溝通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為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及常規護理:①保證病房內溫度、濕度適宜,利于休養。②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及意識狀態,若出現昏迷,立即告知醫生,復查頭部CT,并實施進一步治療。為預防肺部感染,安排護理人員每2h為患者翻身、拍背,若患者有痰指導其及時咳出,必要時可進行霧化排痰。
研究組則實施臨床護理路徑:①組建護理小組。選取科主任、病區護士長、主管醫師與責任護士,組成護理小組。綜合分析國內外腦卒中護理標準,制定本院特有的臨床護理表,記錄護理目標、檢查內容、每日所用藥物等。②落實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嚴格遵循護理路徑表落實護理措施,首先耐心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相關病理知識,加以心理疏導,盡力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依從性。同時指導患者正確用藥,介紹藥物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指導患者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日常以清淡、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食物為宜,多飲水。護理過程中及時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嚴格執行交班工作。③護理工作審查。安排護士長和責任護士每日定時查房,審查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綜合記錄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各方面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完成護理計劃的修訂。④出院指導。出院時叮囑患者保持生活節奏,注意飲食,堅持康復訓練,若出現不適及時返院檢查。
1.4 ?觀察指標
以焦慮程度評分量表為依據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況;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為依據評估生活能力;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為主要指標,評估其康復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依靠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其中焦慮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住院時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運動功能評分均以(x±s)的形式表示,予以t檢驗;數據對比P<0.05,即數據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康復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資料顯示,若患者的出血或梗死對腦部功能無影響,可于臨床治愈,但若造成腦細胞死亡、腦功能損傷,大多無法治愈,但輕度患者接受積極治療后可基本恢復正常[4-5]。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標準化護理方法,指的是專業護理人員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以時間為橫軸,入院指導、檢查、用藥等護理細節為縱軸制定詳細計劃表,按時間順序提供有效護理,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研究中首先建立護理小組,組內各位醫護人員充分溝通、協調,依據相同路徑實施護理計劃,并不斷評估、修正,保證護理程措施的標準化、精細化,有利于臨床治療的風險控制。此外,患者了解自己的護理目標與計劃,主動參與護理,雙方相互促進,以達到最好的護理效果。該護理模式一方面便于護理人員臨床操作和指導,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縮短住院天數,另一方面可加強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增強自我保護能力。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促進腦卒中患者的腦組織功能康復,提高生活能力,建議應用。
參考文獻
[1]陸瑤.臨床護理路徑運用于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價值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04):233-234.
[2]李金梅,周長美,張偉偉,等.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17):2049-2051.
[3]陳煌.腦卒中早期康復影響因素調查及康復護理路徑的建立[D].廣東藥科大學,2018.
[4]鐘桂香,鐘麗霞,林冬梅.臨床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的應用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7):3317-3319.
[5]劉冠強.康復護理臨床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