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育青 趙麗芬 程慶 胡莎莎 (銅仁學院大數據學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在當代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借助網絡傳播進來的美日韓劇和西方節日等,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伴隨著這些輸入的還有其背后的文化觀念,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發展同樣重要。民族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民族文化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存在一定距離,造成這些民族文化較難被年輕人接受和欣賞。在國家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和互聯網推動下手機客戶端的廣泛應用,希望通過最為大眾熟悉最為便捷的方式來推廣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于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于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中國的傳統節日、地方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俗等需要新時代的我們來傳承與弘揚。通過調查問卷,對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關心程度情況統計情況:很關心7.39%;不關心63.40%;關心25.43%;與我無關3.78%。通過調查問卷顯示的結果,可以得出大多數人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不關心,甚至有部分人認為與自己無關。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也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歷史使命。
目前,中國將近14億人口,有56個民族,但極少有人知道在56個民族之外的“未識別民族”,他們被稱為“穿青人”。
穿青人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征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主要為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見1978年9月,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工作組《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
現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畢節市、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個市(州)所屬的二十多個縣(市、區)。此外云南鎮雄一帶也有人自稱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欄標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內的官方數據已無穿青人這一待定民族。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其中,畢節市的織金、納雍兩縣在當時已分別超過二十萬。近年來,穿青人獨有的傳統服飾、特色小吃及地方風俗也漸漸地吸引著人們。
“互聯網+”是指在創新2.0(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創新形態)推動下由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也是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由互聯網形態演進、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簡單的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臺,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互聯網+”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使得傳統行業能夠適應當下的新發展,從而最終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互聯網+”民族文化,在“互聯網+”成為各種產業發展必由之路的當代,經濟積累相對欠缺的民族聚居區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搭建“互聯網+”公共平臺,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推進“互聯網+”媒體融合的方式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穿青人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個民族,目前穿青人還不被大多數人所了解。
借助“互聯網+”,使穿青人的文化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了解,并能得到更好的發揚和傳承。互聯網+穿青人意思是利用互聯網對“穿青人”特色文化傳承和弘揚,宣傳、學習,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傳承、保護與發展。
“互聯網+”穿青人主要研究內容如圖1所示。
主要是對專題、穿青人民族介紹、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藝術文化這五個方面在互聯網上進行宣傳和弘揚。
專題:根據二十四節氣提醒用戶與穿青人相關的節日,并配上介紹節日的圖片和視頻以及文字資料。
民族介紹:特點,不同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介紹,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視頻以及圖片。使人能很容易的記住和了解穿青人民族的特點。
飲食和藝術文化: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和一些特別的文化藝術等,加強宣傳,促進穿青人民族文化的發展,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民族的特色和與眾不同。
服飾文化:服飾的特色,制作工藝的展示,提供購買鏈接,與淘寶、京東等合作,建立電商平臺。
利用互聯網建立專屬穿青人民族文化的宣傳平臺的好處:
(1)組建知識庫:收集穿青人相關一切資料信息,用戶可以免費查閱相關的資料。
(2)建立動態民族圈:在該平臺上,用戶可以上傳有關穿青人的圖文、視頻等資料,還可在動態討論區與各地的用戶進行民族文化的討論交流,讓用戶了解有趣的民俗風情和未知的民族文化(平臺管理人員會對用戶所上傳的視頻、圖片及評論進行嚴格的審核篩選,營造平臺內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以互動討論引導的方式學習民族文化。
(3)民族特色物品的購買:穿青人特色的民族物品可以在平臺上交易,帶動穿青人經濟發展。
(4)招募宣傳大使:熱愛穿青人文化的會員,可以申請成為穿青人民族文化宣傳大使,自愿免費解答各類關于穿青人民族文化的相關問題,以及上傳和發布相關的資料。
(5)線上組織活動:定期開展民族文化公益活動:由民族文化愛好者自發自愿地參加、組織活動。
利用互聯網對民族文化加以宣傳和學習,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實現對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高效傳承、保護和發展。“互聯網+”為民族文化的現代傳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有了“互聯網+”,民族文化走進年輕一代就主動得多,民族文化走出國門就便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