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濤,李云梅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1. 外二科2. 急診科,山東 泰安 271500)
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后腹腔鏡手術在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傳統的腹腔鏡手術相比,該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小,術中其出血量較少,術后其恢復的速度較快[1-2]。不過,在接受后腹腔鏡手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后腹膜腔感染,從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及預后[3-4]。本文以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接受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6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這類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
選取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接受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6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這68 例患者中,有男38 例,女30 例;其年齡為25 ~68 歲,平均年齡(46.82±6.34)歲;其體質量為53 ~81 kg,平均體質量為(69.43±5.27)kg ;其中,有28 例腎囊腫患者,有31 例腎結石患者,有9 例輸尿管結石患者。
對這68 例患者均采用后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協助其取面部朝上的側臥位。在患者腋中線髂棘上方2 cm 處做一個長約1.5 cm 的弧形切口,將穿刺套管針直接刺入其后腹膜腔的間隙中。拔除穿刺針芯,經套管置入觀察鏡[5]。將深筋膜擴張管置入后腹腔隙中,并向其中注水,然后置入10 mm 腹腔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將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57 ~2 kpa 之間。分別在患者肋緣下腋前線及腋后線交點處戳孔,置入5 mm、10 mm 套管針,并置入操作器械。結合患者的手術類型對其進行相應的手術操作及術后處理[6]。
手術結束后,觀察這68 例患者后腹膜腔感染的發生情況,分析導致其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總結相應的防范措施。
在這68 例患者中,共有13 例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占患者總數的19.18%。
在這13 例患者中,有5 例(占38.46%)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術中止血不良,有4 例(占30.77%)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體內殘留切除的脂肪,有4 例(占30.77%)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引流管不暢。詳見表1。

表1 導致13 例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
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后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性較小、術中患者的出血量較少、術后其恢復的速度較快等優勢,在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療中應用更為廣泛[7]。目前,臨床上多在進行腎臟切除術、腎盂癌根治術、輸尿管取石術及腎上腺切除術等手術時應用后腹腔鏡技術。不過,由于腎臟與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特殊(腎上腺與腎臟均位于腹膜后腔),且進行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主要途徑為腹腔(需在腹膜后間隙進行手術操作),故易對患者的腹腔造成較大的干擾和影響,并可增加其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風險[8]。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3 例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其后腹膜腔感染的發生率為19.18%。其中,有38.46%的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術中止血不良,有30.77% 的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體內殘留切除的脂肪,有30.77% 的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為引流管不暢。通過進行本次研究,筆者認為,要想降低接受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幾率,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1)在對患者的后腹膜進行一次性擴展時,需使其后腹膜腔保持適當的間隙,避免出現間隙過大的情況。2)在擴張患者的腰被筋膜時,應先在其該部位做一個小切口,利用腔鏡對其腹膜腔內的情況進行觀察,然后將手指深入其后腹膜腔內,逐漸擴大該切口,以避免其因手術切口較大而發生術后皮下血腫[9]。3)在進行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出血的情況。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出血的先兆癥狀,應立即為其采取止血措施。4)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引流管的情況,保持其引流管的通暢,以免引發后腹膜腔感染[10]。
綜上所述,可導致接受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患者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原因主要為術中止血不良、體內殘留切除的脂肪及術后引流管不暢。臨床上應通過進一步提高手術醫師的技術水平、術中積極為患者進行止血、避免將切除的脂肪遺留在其體內、術后確保其引流管的通暢,從而降低其術后發生后腹膜腔感染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