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鄧 洪,趙 勉,鄭崇明
(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5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群體。臨床上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速度慢,需長期臥床,易發生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有文獻指出,我國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死亡率為15% ~20%[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采用鎖定加壓鋼板(LCP)內固定植骨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期間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這100 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均經X 線片檢查、CT 檢查和MRI 檢查得到確診。2)患者的AO 分型為移位不穩定型。這100 例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其他骨折。2)患者的AO 分型為移位穩定型。3)患者存在進行手術的禁忌癥。將這100 例患者分為A 組和B 組(50 例/組)。在A 組患者中,有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其平均年齡為(72.1±4.4)歲;其傷后至入院就診的平均時間為(3.2±0.6)h。在B 組患者中,有男性33 例,女性17 例;其平均年齡為(72.4±4.5)歲;其傷后至入院就診的平均時間為(3.4±0.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在此基礎上,對A 組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方法是:為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大轉子的下緣做一個縱向切口(長約10 cm),依次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等。鈍性分離患者的股外側肌肉和股中肌肉,充分暴露其大轉子下股的外側。在C型臂X 線透視機的輔助下,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在髖臼插入克氏針進行固定,在股骨干外側插入定位導針進行固定,然后縫合手術切口。對B 組患者采用LCP 內固定植骨術進行治療,方法是:為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股骨大粗隆的上方約3 cm 處做一個切口(長約12 cm),依次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等,充分暴露其股骨大粗隆的骨折端。使用電刀對患者進行止血處理,并清除其骨折斷端的血腫。在C 型臂X 線透視機的輔助下,對患者的患肢進行牽引,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使用復位鉗和克氏針對其骨折端進行復位處理。將LCP 置于患者的股骨外側,確保鋼板上段與股骨大粗隆的下方1 cm 處對齊,沿著股骨頸方向插入3 枚導針進行臨時固定。待鋼板的位置合適后,沿著導針方向旋入3 ~4 枚皮質骨螺釘,固定好鋼板的遠端。若患者存在小粗隆移位較大的情況,要對其小粗隆進行復位處理,然后為其使用1 ~2 枚拉力螺釘進行固定。若患者存在骨缺損的情況,采用自體髂骨或人工骨對其進行植骨。將取自患者脛骨部位的松質骨塊剪成8 ~10 個骨條,使用植入棒將骨條打壓進骨間隙。使用C 型臂X 線透視機確認骨折端復位及螺釘的位置,然后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各項臨床指標。1)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優:治療后,患者無疼痛感,其髖關節功能正常,其患側髖關節的活動度大于健側髖關節活動度的75%。良:治療后,患者行走正常,存在輕度的疼痛癥狀,對其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脛骨關節面及關節間隙均正常,其患側髖關節的活動度為健側髖關節活動度的50%~74%。可:治療后,患者存在較重的疼痛癥狀,其部分的髖關節功能受限,其患側髖關節的活動度為健側髖關節活動度的25% ~49%。差:治療后,患者存在嚴重的疼痛癥狀,其髖關節功能完全受限,其患側髖關節的活動度小于健側髖關節活動度的25%。優良率=(優例數+ 良例數)/ 總例數×100%。2)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內固定松動、愈合畸形及骨不連。3)臨床指標包括術畢至下床的時間、骨痂生長情況的評分及術畢至骨折愈合的時間。對患者骨痂的生長情況進行評估。骨痂生長情況評分的滿分為4 分。患者骨痂生長情況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骨痂的生長情況越好。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相比,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后,與A 組患者相比,B 組患者術畢至下床的平均時間及術畢至骨折愈合的平均時間均較短,其骨痂生長情況的平均評分較高,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骨痂生長情況的平均評分(分)組別 例數 術畢至下床的平均時間(d)術畢至骨折愈合的平均時間(周)A 組 50 22.26±5.38 2.84±0.53 10.15±2.36 B 組 50 19.21±5.15 3.22±0.56 9.08±2.19 t 值 2.808 3.379 2.278 P 值 <0.05 <0.05 <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目前,臨床上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有髓內釘內固定術、LCP 內固定植骨術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存在骨質疏松,其骨質愈合的速度較慢,導致其術后易發生骨畸形、髖內翻等并發癥[2]。鄭紅根等[3]的研究表明,采用LCP 內固定植骨術對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骨移植的成功率和骨折的愈合率均>90%。姜為民等[4]的研究表明,對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采用LCP 內固定植骨術進行治療可促進其骨痂的生長,加快其骨折愈合的速度。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P >0.05。與A 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術畢至下床的時間及術畢至骨折愈合的時間均較短,其骨痂生長情況的評分較高,P <0.05。這說明,采用LCP內固定植骨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加快患者骨折愈合的速度,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