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智
(冕寧縣中醫醫院骨傷科,四川 冕寧 615600)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指發生在肱骨解剖頸下2 ~3 cm 處的一種骨折類型。此類骨折的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中老年人是肱骨外科頸骨折的高發人群。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與男性相比,女性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幾率更高[1]。患者受到間接暴力的沖擊、跌撲等均可導致其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表現有肩部、上臂的上段出現瘀斑、局部腫脹、疼痛、肩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上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主要是恢復患者肩關節的功能及預防肩關節周圍炎及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配合中藥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冕寧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6 例肱骨外科頸骨骨折患者。將這8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 =43)和研究組(n =43)。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27 例;其年齡為6 ~82 歲,平均年齡為(73.5±4.5)歲。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26 例;其年齡為5 ~83歲,平均年齡為(74.2±4.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研究組患者使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配合中藥進行治療,方法是:1)對骨折移位嚴重的患者進行臂叢麻醉,對骨折移位不嚴重的患者可不進行麻醉。2)讓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使其肘部呈90°的屈曲狀態并使前臂保持中立位。由負責近端復位的醫生助手使用布帶繞過患者的腋窩后向上進行牽引,由負責遠端復位的醫生助手握住患者的肘部后順著肱骨縱軸的方向進行牽引,進行牽引的時間為10 min 左右。3)用X 片確定患者患肢遠折端移位的方向。對遠折端移位較大的患者,手術操作者可采用端、提、擠、按的手法矯正其骨折側方及前后的移位。由于外展型骨折患者患肢的肩部呈外展的狀態,故需順著其患肢肱骨的縱軸進行對抗牽引;手術操作者用雙手握住其骨折的部位,將2 個拇指放在其骨折近端的外側,將其他手指環抱在其骨折遠端的內側,將其骨折處的嵌頓或重疊移位徹底拉開后,再向外牽拉其骨折的遠折端,然后由負責遠端復位的醫生助手在牽引的作用下將患者的肘部內收,以使其骨折復位。對內收型骨折患者,手術操作者需用2 個拇指壓住其骨折的外側后向內推,同時用其他手指將其患肢拉遠向外,然后由負責遠端復位的醫生助手在牽引的作用下將其上臂外展,以使其骨折復位。對內收成角較大的患者,手術操作者需對其患肢進行外展過頂復位。對穿胸位X 片提示骨折向前成角的患者,手術操作者可提起其患肢的遠折端,由負責遠端復位的醫生助手在牽引下進行前屈遠端向前上復位,以矯正其患肢的成角。4)在完成骨折整復后,將患者的患肢放在用脫脂棉做的壓墊上,再用4 塊肱骨外科頸夾板對其肩關節進行外固定。先用3 塊長夾板固定患者患肢的外側,夾板的下端需至肘部、上端需超過肩部,再用布帶從夾板的頂端繞過腋下后穿過夾板頂端的系扣、墊上脫脂棉打結,然后將1 塊短夾板放在從腋窩下至肱骨內的上髁處。對內收型骨折患者,使用的短夾板大頭墊要稍薄,并在夾板下端的內側加平墊。對外展型骨折患者,需用大頭墊頂在其腋窩處。5)對內收型骨折初始移位嚴重的患者,使用外展支架對其患者進行外展前屈位固定,或對其患肢進行外展前屈皮膚牽引3 周,以起到加固的作用。6)在完成復位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患肢功能鍛煉。7)使用中藥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是:⑴在對患者骨折進行復位后的早期,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桃紅四物湯加減方對患者進行治療。桃紅四物湯加減方的藥物組成有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桃仁(打碎)、紅花。⑵在對患者骨折進行復位后的中期,使用具有養血、強筋壯骨、疏通經絡作用的新傷續斷湯對患者進行治療。新傷續斷湯藥物組成有乳香、自然銅、斷續、沒藥、當歸尾、蘇木、桃仁、桑枝、土鱉、延胡索、丹參、澤蘭、骨碎補。⑶在對患者骨折進行復位后的后期(進行復位的4 ~6 周后解除外固定后),使用骨續筋藥膏對患者進行外敷治療。骨續筋藥膏的藥物組成有自然銅、荊芥、防風、五加皮、茜草、續斷、乳香、沒藥、紅花、血竭等。對對照組患者采用閉合復位加閉合穿針固定配合中藥進行治療,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高位臂叢麻醉。2)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鋪巾及常規的消毒處理。3)在對抗牽引的作用下對患者骨折的斷端進行內收或外展,以糾正其骨折移位的情況,然后使用折頂上舉的方法糾正其骨折斷端的前成角。4)在C 形臂X線機的透視下明確患者骨折處的復位效果,然后對其進行持續的牽引。5)在C 形臂X 線機的透視下經皮為患者交叉穿入2 ~3 枚螺紋針,螺紋針需貫穿至其骨折的遠端和近端,針尖盡可能地穿過其肱骨頭的中心,然后將固定的針尾留在皮內或皮外。6)采用三角巾懸吊的方式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固定。7)從術后的第2 d 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8)在術后的4 ~5 周,為患者拔除固定針。9)用中藥治療的方案與研究組患者相同。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1)優:治療后,患者的骨折完全愈合,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的對線好,其患肢的肩部功能與外形恢復正常。2)良:治療后,患者的骨折完全愈合,進行X 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的對線較為理想,其患肢的肩部功能與外形基本恢復正常。3)差:治療后,患者患肢的骨折未完全愈合,其患肢的肩部有疼痛感且出現功能障礙[3]。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相比,P >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更短,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及其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一種發生在靠近關節部位的骨折。此類骨折位于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界處,容易愈合。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及預防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優勢是:1)該療法的操作方法簡單,醫療費用低,不會對患者的骨膜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可降低患者骨折端血運被破壞的發生率,縮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安全性較高[4]。2)該療法可充分地利用牽引、麻醉放松局部肌肉的優勢,先糾正患者移位較重的骨折,再根據外展型骨折或內收型骨折的特點糾正其患肢的成角,可明顯提高手法復位的成功率。3)該療法可在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復位后,使用專門的肱骨外科頸夾板和外展支架對其患肢進行固定,必要時還可對其進行牽引,可提高其骨折復位后的穩定性。4)該療法通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煉,可有效地預防其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5)采用該療法治療兒童肱骨外科頸骨折,其骨折復位較容易成功。6)采用該療法對合并有骨質疏松的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即使其骨折復位的效果差,但只要骨折處的力線對位好,讓其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也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采用閉合復位加閉合穿針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缺點是:1)使用閉合穿針時對手術操作者的經驗和操作技能要求較高,易發生手法復位失敗、穿針位置不良的情況。2)采用該療法對合并有骨質疏松的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及長斜型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易發生內固定失敗。3)采用該療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易損傷神經血管、發生針道感染、損傷骨骺等問題。有研究表明,在患者骨折愈合的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中藥進行治療,可促進其骨折的愈合。在骨折復位后的初期,使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藥對患者進行治療,可起到消腫止痛、通經活絡的效果。在骨折復位后的中期,患者患肢的腫脹雖還未徹底消散但體內的氣血運行已經基本恢復正常,而且其骨折端開始連接但仍存在瘀血,此時期使用具有接骨續損、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藥對其進行治療,可起到接骨續筋、促筋骨愈合的效果。在骨折復位后的后期,患者的筋骨還不強,而且其機體存在氣血虛弱、筋肉萎縮等情況,此時期使用具有補氣血、壯筋骨作用的中藥對其進行治療,可起到生化氣血、充養筋骨的效果[5]。
綜上所述,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配合中藥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縮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