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鳳,麥高陽,何國賢,李有佳
(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四肢出現麻木感、刺痛感、蟻走感、發熱感、觸電感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病情若持續發展,可發生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1]。本文主要是研究用高壓氧療法聯合貝前列素鈉片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9 月至2020 年3 月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其病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且其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對進行高壓氧治療存在禁忌證或對貝前列素鈉片過敏、患有其他的神經系統疾病、不能堅持治療或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9.12±5.34)歲,其平均病程為(10.69±3.64)年,入院時其空腹血糖(FBS)的平均水平為(11.81±1.32)mmol/L;其中,女性患者有18 例,男性患者有22 例。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8.53±5.26)歲,其平均病程為(10.42±3.51)年,入院時其FBS 的平均水平為(11.86±1.30)mmol/L ;其中,女性患者有17 例,男性患者有2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降血糖(用胰島素或口服類降糖藥)、營養神經(用甲鈷胺、水溶性維生素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調脂及控制血壓等治療,同時囑其嚴格控制飲食,并進行適當的運動。在此基礎上,用高壓氧療法聯合貝前列素鈉片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貝前列素鈉片(生產企業: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589)的用法是:口服,40μg/ 次,3次/d,于飯后服用。對患者進行高壓氧治療的方法是:用NG200/450A 型臥式小型醫用氧艙對患者進行治療。在患者每次治療時,將艙內的壓力設為0.2 MPa,持續治療20 min后對患者進行40 min 的面罩吸氧,然后持續減壓30 min,共治療90 min。每天治療1 次。兩組患者均治療2 周。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FBS、餐后兩小時血糖(餐后2hPG)的水平及其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的評分。TCSS 包括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功能等評分指標,總分為19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嚴重。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與感覺傳導速度(SNCV)。采用丹麥DANTEC 公司生產的OISA 2000 型肌電圖儀測定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MNCV 及SNCV。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其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四肢的麻木感、刺痛感等明顯改善,其SNCV 較治療前增加≥30%。有效:治療后,患者四肢的麻木感、刺痛感等有所改善,其SNCV 較治療前增加10% ~29%。無效:治療后,患者四肢的麻木感、刺痛感等未得到改善,其SNCV 較治療前增加<10%。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FBS、2hPG 的水平及TCSS 的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BS、2hPG 的水平和TCSS 的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BS、2hPG 的水平和TCSS 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與MNCV 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與MNCV 均快于治療前,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與MNCV 均快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BS、2hPG 的水平及其TCSS的評分(±s)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BS、2hPG 的水平及其TCSS的評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FBS(mmol/L) 2hPG(mmol/L) TCSS 的評分(分)觀察組(n=40)治療前 11.81±1.32 14.23±1.81 11.81±1.62治療后 6.21±0.67* 8.08±0.29* 6.40±0.75*對照組(n=40)治療前 11.86±1.30 14.31±1.78 11.74±1.59治療后 8.92±0.94* 10.05±1.71* 8.05±0.9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與MNCV(m/s,±s)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患肢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與MNCV(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SNCV MNCV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觀察組(n=40)治療前 36.87±4.52 34.12±3.89 38.47±4.91 37.04±4.36治療后 47.72±5.39* 44.03±5.32* 51.23±5.71* 48.36±5.40*對照組(n=40)治療前 36.72±4.91 34.08±3.81 38.51±5.03 37.08±4.58治療后 41.08±4.60* 39.84±4.45* 46.05±5.52* 42.41±4.97*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多。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文獻報道稱,約有50% 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患者存在代謝紊亂、微循環障礙、神經營養因子缺乏、氧化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異常等有關,其中代謝紊亂、微循環障礙在該病的發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3]。因此,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時應重點糾正其代謝紊亂和微循環障礙。目前,臨床上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控制患者的血糖為主,同時輔以抗氧化應激的藥物、營養神經的藥物及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等。貝前列素鈉片是一種內源性血小板抑制劑,可激活細胞膜上的腺苷酸環化酶,增加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濃度,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及鈣離子的內流,進而可發揮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4]。近年來,臨床上在采用藥物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外的同時,用高壓氧療法、針灸療法等治療此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用高壓氧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外的機制是[5]:1)可有效地增加患者血液及組織中的氧含量,加快其機體的有氧代謝,進而可促進其體內葡萄糖的代謝,降低其血糖的水平。2)可增加患者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過氧化氫酶(CAT)的含量,增強其機體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進而可減輕炎性因子對其神經細胞造成的損傷[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常規降血糖及營養神經等治療的基礎上,用高壓氧療法聯合貝前列素鈉片對其進行治療能顯著緩解其病情,提高其療效,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