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虹,鄒洪波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醫院,重慶 402560)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臨床上治療髖關節病變(如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合并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等)的主要術式之一[1]。該術式主要適用于50 歲以上的髖關節病變患者[2]。本文主要是研究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直接前側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其髖關節運動功能的影響。
將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62 例髖關節病變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研究。隨機將其分為DAA 組(n=31)與PA 組(n=31)。DAA 組患者的年齡為65 ~80 歲,平均年齡為(72.44±4.36)歲;其中,女性患者有16 例,男性患者有15 例;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合并股骨頭壞死患者有7 例,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有3 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有5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有6 例,其他髖關節病變患者有10 例。PA 組患者的年齡為62 ~83 歲,平均年齡為(72.01±4.16)歲;其中,女性患者有14 例,男性患者有17 例;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合并股骨頭壞死患者有8 例,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有2 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有6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有7 例,其他髖關節病變患者有8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相比,P >0.05。
對PA 組患者進行后外側入路(Gibson 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患肢朝上)。在其患側股骨大轉子的下方沿著股骨做一個15 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沿著肌纖維的方向對臀大肌進行鈍性分離,將關節囊充分暴露出來。在關節囊上做一個T 型切口,暴露髖臼。用電鋸將股骨頸截斷,將股骨頭取出。修整股骨頸,擴大股骨頸的髓腔。對髖臼進行清理,將髖臼中多余的盂唇和骨贅去除,用大小合適的髖臼銼對髖臼進行打磨,使髖臼加大加深。在此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股動脈、股靜脈、股神經及坐骨神經。在髖臼內填充骨水泥,裝入髖臼杯和內襯。安裝人工股骨頭。待確認髖臼杯和人工股骨頭的位置合適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對出血部位進行徹底止血,在髖關節附近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對DAA 組患者進行DAA 全髖關節置換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在其患側的闊筋膜張肌、股直肌及縫匠肌之間做一個7 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用手指對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之間的間隙進行鈍性分離,暴露關節囊。在關節囊上做一個T 型切口,暴露髖臼,余下的手術步驟與PA 組患者相同。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1個月,采用自制的“髖關節運動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10分)評估兩組患者患側髖關節的運動功能。患者該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患側髖關節的運動功能越好。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PA 組患者相比,DAA 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更短,術后1 個月其髖關節運動功能評分量表的評分更高,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1 個月其髖關節運動功能評分量表的評分(±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1 個月其髖關節運動功能評分量表的評分(±s )
術后1 個月髖關節運動功能評分量表的評分(分)DAA 組 31 84.66±21.14 8.94±1.36 8.64±1.31 PA 組 31 100.14±22.41 11.23±2.14 6.21±2.14 t 值 4.315 5.142 5.218 P 值 0.001 0.001 0.001分組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術后住院的時間(d)
髖關節病變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老年人是髖關節病變的高發群體。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髖關節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3]。近年來,臨床上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研究不斷深入。在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該手術時不僅應關注其療效,還應重視如何減輕其手術創傷、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4-5]。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常規的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時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創傷,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不利于其術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可影響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DAA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創傷較小的術式。近年來,臨床上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DAA 全髖關節置換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對髖關節病變患者進行DAA 全髖關節置換術能顯著改善其患側髖關節的運動功能,且具有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