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華
(貴州省遵義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普外科,貴州 遵義 554000)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以往,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是臨床上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常用術式。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治療中[1-2]。本文主要對比用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期間貴州省遵義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2 例腹股溝斜疝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72 例患兒分為Control組(n=36)和Research 組(n=36)。在Control 組患兒中,有男22 例,女14 例;其年齡為3 ~10 歲,平均年齡為(4.8±1.3)歲;其病程為2 ~16 個月,平均病程為(8.8±0.4)個月。在Research 組患兒中,有男20 例,女16 例;其年齡為3 ~10 歲,平均年齡為(5.2±1.1)歲;其病程為2 ~16個月,平均病程為(9.1±0.1)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兒的病情符合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兒的家長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3)患兒不存在絞窄疝或嵌頓疝。其排除標準:1)患兒合并有精神疾病。2)患兒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3)患兒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4)患兒合并有隱睪。5)患兒的睪丸鞘膜腔內存在積液。
對Control 組患兒進行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方法是:1)告知患兒的家長讓患兒在術前6 h 內禁飲禁食。2)協助患兒取仰臥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3)在患兒患側的下腹部做一個長度為4 cm 的橫切口。4)逐層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等,充分暴露其疝囊。5)對患兒的疝囊進行探查,并對其疝囊進行離斷及結扎。6)完全剝離疝囊后,依次修補其腹外斜肌腱膜、腹橫筋膜等。7)關閉手術切口。對Research 組患兒進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具體的方法是:1)告知患兒的家長讓患兒在術前6 h 內禁飲禁食。2)協助患兒取仰臥位,并在其臀部下方墊一個軟墊。3)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4)在患兒臍部的上緣做一個長度為5 mm 的弧形切口,并為其建立人工氣腹。將人工氣腹的壓力控制在6 ~8 mmHg。5)經弧形切口置入腹腔鏡及套管針。6)在腹腔鏡的直視下,觀察患兒患側腹股溝區域的輸精管、卵巢、精索血管、疝囊內環的大小等。7)在患兒患側的麥氏點或反麥氏點處做一個長度為5 mm 的手術切口,并通過該手術切口向其腹腔內置入帶有4 號絲線的穿刺針。8)在輔助鉗的幫助下,將帶有4 號絲線的穿刺針沿內環口的一側刺入其內環口的底部,并將穿刺針上的絲線留在內環口的底部,然后,緩慢地撤出穿刺針。9)在輔助鉗的幫助下,將帶有4 號絲線的穿刺針沿內環口的另一側刺入其內環口的底部,并將其內環口底部留的絲線帶出其體外。10)拉緊絲線的兩端,結扎并關閉內環口。11)完全剝離疝囊后,消除人工氣腹,并撤出腹腔鏡。12)關閉手術切口。術后,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止血、補液等常規治療。在此期間,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
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和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陰囊水腫或血腫)的發生率。將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兒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完全消失,其未發生術后并發癥。2)有效:治療后,患兒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有所緩解,其發生較輕的術后并發癥。3)無效:治療后,患兒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未得到緩解,其發生嚴重的術后并發癥[3]??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Research 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Control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治療后,Control 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2.22%)高于Research 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腹股溝斜疝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有研究表明,腹股溝斜疝的發病可能與睪丸下降不全、睪丸腹膜鞘狀突未閉合、腹股溝管發育不良及腹壁薄弱等有關。腹股溝斜疝患兒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嵌頓疝、絞窄疝等,從而危及其生命。大量的研究表明,對腹溝股斜疝患兒進行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效果雖然較好,但其術后并發癥較多[4-5]。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具有創傷性小、患兒術后恢復快、手術切口小等特點。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與Control 組患兒相比,Research 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說明,與進行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相比,對腹股溝斜疝患兒進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臨床效果更好,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