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立虎,鄭少康,曹正光
(1.中山市西區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1 ;2. 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1)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臨床上治療混合痔的方法較多,常通過傳統的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用此術式治療混合痔主要是通過切除混合痔患者的病灶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該術式使用的“V”形切口不僅會損傷其肛管的皮膚粘膜組織,影響其肛管的舒縮功能,而且其切口較大、出血量多,術后其極易發生肛門狹窄、創口水腫、肛門疼痛等并發癥[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痔瘡套扎術逐漸被應用于混合痔的治療中。有研究表明,在對混合痔患者進行自動痔瘡套扎術的基礎上,采用消痔靈注射和穴位按壓的方法對其進行輔助治療,可明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聯用消痔靈注射、自動痔瘡套扎術和穴位按壓法治療混合痔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在中山市西區醫院及合作醫院進行治療的30 例混合痔患者。這30 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 2006 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被確診為混合痔。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肛裂、肛周膿腫、肛瘺、直腸息肉、直腸惡性腫瘤或腸道感染性疾病。2)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嚴重的肺、肝、腎等器官的疾病。3)患者存在凝血障礙。4)患者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治療。5)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6)患者合并有免疫缺陷性疾病。7)患者存在重度貧血的癥狀。將這3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 =15)和觀察組(n =15)。在對照組的15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5 例;其年齡為18 ~79 歲,平均年齡為(48.5±12.3)歲;其病程為1 ~6 年,平均病程為(3.2±0.5)年。在觀察組的15 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 例,女性患者6 例;其年齡為20 ~80 歲,平均年齡為(49.6±12.5)歲;其病程為1 ~5 年,平均病程為(2.7±0.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的外剝內扎術進行治療,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側臥位,然后對其進行常規消毒鋪巾。2)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待其麻醉起效后,用組織鉗提起其外痔的皮瓣向其肛門內做一個菱形切口,鈍性加銳性地將其痔核組織剝離至齒狀線上的0.5 cm 處,用彎鉗鉗夾其內痔的基底部,再用帶7 號絲線的圓針對鉗下的痔核采用“8”字縫合法進行貫穿縫扎,最后剪除其病灶組織的殘端。對觀察組患者使用消痔靈注射、自動痔瘡套扎術和穴位按壓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灌腸處理。2)對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3)對患者的腸腔進行消毒后,在其齒狀線上的3 點鐘、6 點鐘、7 點鐘和11 點鐘處的直腸粘膜下層呈扇形注射 10 ~18 ml 的1 :1 消痔靈注射液與濃度為0.5% 的利多卡因,注射完畢后對其注射位置的皮膚進行按揉,以使藥液均勻擴散。4)在患者肛門的3點鐘、7 點鐘和11 點鐘的位置,將其齒狀線上方 3 ~4 cm 處松弛的直腸粘膜用0.08 ~0.10 kPa 負壓吸入套扎器的槍口內,然后打開負壓釋放開關,將被套扎的組織釋放出來。5)確定患者的直腸內無出血后,用復方角菜酸脂栓及凡士林油紗填塞其直腸腔,然后用無菌紗布對其創口進行塔型加壓包扎。6)術后,采用耳穴壓豆法對患者耳部的相關穴位進行按壓。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病情的復發率。1)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的用時、術中的出血量和創口愈合的時間等。2)治療前后,使用VAS 對患者的疼痛度進行評估。VAS 的分值為0 ~10 分。VAS 的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度越重。3)患者的并發癥包括肛門疼痛、肛門墜脹、尿潴留、創口水腫等。4)在治療的3 個月后,觀察患者病情復發的情況[3-4]。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的用時和創口愈合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創口愈合的平均時間(d)對照組 15 18.41±3.35 20.34±5.76 16.23±4.15觀察組 15 13.87±2.43 5.13±0.68 11.45±1.26 t 值 7.359 10.157 7.393 P 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手術的平均用時(min)術中的平均出血量(mL)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VAS 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5 8.13±2.25 5.48±1.21觀察組 15 8.20±2.31 3.78±0.74 t 值 0.146 8.040 P 值 0.885 0.000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 <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后的3 個月,在對照組的15 例患者中,病情復發的患者有2 例,其病情的復發率為13.33%(2/15);在觀察組的15 例患者中,病情復發的患者有0 例,其病情的復發率為0%(0/1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828,P=0.000)。
聯用消痔靈注射、自動痔瘡套扎術和穴位按壓法治療混合痔具有微創、操作簡便、患者的疼痛度低、術中的出血量小、術后并發癥少、不留疤痕等特點,已成為臨床上治療混合痔最常用的方法。聯用消痔靈注射、自動痔瘡套扎術和穴位按壓法治療混合痔的優勢是:1)在對患者進行自動痔瘡套扎術的過程中,可不破壞其直腸與肛管的正常結構,保留其肛門的功能[5]。2)消痔靈注射液中的甘油鞣酸、硫酸鋁鉀等成份可促使患者的直腸黏膜皺縮,使其黏膜、黏膜下層與淺肌層粘連,并借助瘢痕的收縮將黏膜上提。使用消痔靈注射液對患者的直腸黏膜下層進行注射,可將其肛門固定在較高的位置,便于對其進行自動痔瘡套扎手術的操作[6-7]。3)術后使用耳穴壓豆法對患者耳部的相關穴位進行按壓,可通過刺激其耳穴達到通經活絡、調節氣血的作用,在提升其固攝功能的同時增強其體質,避免其病情的復發[8-9]。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的用時和創口愈合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VAS 的評分、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均更低,P <0.05。此研究結果與陳鵬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聯用消痔靈注射、自動痔瘡套扎術和穴位按壓法治療混合痔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減輕其疼痛度,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其病情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