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重慶 401331)
神經性耳鳴又叫感音神經性耳鳴,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刺激下產生的異常聲間感覺,如耳內出現嗡嗡聲、蟬鳴聲等。該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該病患者若持續出現耳鳴的癥狀,可并發耳聾、眩暈及頭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西藥對神經性耳鳴患者進行治療,但療效不佳[2]。本文以2018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收治的200 例神經性耳鳴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對該病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收治的200 例神經性耳鳴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神經性耳鳴的臨床診斷標準。2)其病情經耳內鏡檢查被確診。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4)未合并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將這20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100 例/ 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5 ~76 歲,平均年齡(50.17±10.39)歲;其病程為0.5 ~8.0 年,平均病程(4.21±1.08)年;其中,有64 例男性、36 例女性。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5 ~75 歲,平均年齡(50.03±10.47)歲;其病程為0.5 ~8.5 年,平均病程(4.57±1.26)年;其中,有62 例男性、38 例女性。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右旋糖酐40 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回音必集團江西東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6020304)、甲鈷胺注射液(生產廠家:衛材株式會社美里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40024)、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生產廠家: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316〕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右旋糖酐40 氯化鈉注射液的用法為:進行靜脈滴注,250 ml/ 次,1 次/d。甲鈷胺注射液的用法為:進行肌內注射,0.5 mg/ 次,1 次/d。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的用法為:在睡前口服,5 mg/次,1 次/d。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治療的方法是:選取耳鳴耳聽區(即耳附近的相關區域)的聽宮穴、風池穴、耳門穴和翳風穴為主穴,選取中諸穴、后溪穴、足三里和合谷穴等穴位為輔助穴位。取1.5 寸的毫針,將針尖略向上,對上述的穴位進行斜刺,得氣后進行捻轉,捻轉的頻率約為250次/min,行針1 min 后留針約半小時。每日治療1 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5 d。
治療15 d 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耳鳴的程度及血清5- 羥色胺(5-HT)的水平。采用該醫院自制的臨床癥狀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估。具體的評估項目包括耳鳴耳聾、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及腰膝酸軟,每項的分值均為0 ~6 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臨床癥狀越輕。采用耳鳴分級量化評分法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該評分法的分值為1 ~21 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耳鳴的程度越輕。分別采集兩組患者10 ml 的空腹靜脈血,對其血液標本進行處理后取上層血清,用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其血清5-HT 的水平[3]。
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耳鳴耳聾、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及腰膝酸軟的評分均較低,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耳鳴耳聾評分 心悸氣短評分 頭暈目眩評分 腰膝酸軟評分觀察組 100 1.0±0.2 0.8±0.1 0.4±0.2 0.9±0.2對照組 100 1.8±0.3 1.5±0.3 1.4±0.3 2.0±0.5 t 值 22.188 22.136 27.735 20.426 P 值 <0.05 <0.05 <0.05 <0.05
經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耳鳴分級量化的評分及血清5-HT 的水平均較低,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耳鳴分級量化評分及血清5-HT 水平的對比(±s)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耳鳴分級量化評分及血清5-HT 水平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耳鳴分級量化評分(分) 5-HT 水平(μg/ml)觀察組 100 2.1±0.7 0.02±0.01對照組 100 3.6±1.0 0.04±0.02 t 值 12.288 8.944 P 值 <0.05 <0.05
神經性耳鳴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耳蝸內發生不規則放電。采用常規的西藥治療該病的效果不佳,且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易復發。神經遞質是神經信號傳導的重要物質基礎。5-HT 是聽覺通路中的重要神經遞質,其異常釋放及其相關受體重新分布在耳鳴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神經性耳鳴患者血液中5-HT 的水平明顯升高,導致其RhoA/Rock 信號通路被激活可能是其發生神經性耳鳴等神經性病變的重要原因。
中醫將神經性耳鳴歸入“蟬鳴”的范疇。中醫認為,該病多因風邪乘虛、隨脈入耳所致,采用針刺療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4]。中醫素有“耳鳴有氣走于耳”的說法。因此,在對該病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需取其耳附近的相關穴位進行針刺,包括聽宮穴、風池穴、耳門穴和翳風穴等主穴及中諸穴、后溪穴、足三里和合谷穴等輔穴。其中,對聽宮穴進行針刺可起到疏風散熱、聰耳啟閉的作用。對風池穴進行針刺可起到息內通竅的作用。對上述的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改善患者耳周的微循環,促進其耳周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促使其尚未完全壞死的內耳神經細胞及聽神經得到修復和再生,降低神經信號通路的活性,抑制血清5-HT 的異常升高,進而達到治療耳鳴的目的[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神經性耳鳴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其血清5-HT 的水平,緩解其臨床癥狀,減輕其耳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