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平,賈麗華
(中山市人民醫院口腔分院,廣東 中山 528400)
近年來,放療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鼻咽癌患者在進行放療后其生存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其唾液易受放療的影響而出現變質及減少,進而可導致其放射性齲齒的發病率升高。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對接受放療的鼻咽癌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有效地降低其放射性齲齒的發病率[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放療的鼻咽癌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將2014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期間在中山市人民醫院接受放療的62 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62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有31 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7 例;其平均年齡為(43.9±4)歲。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8 例;其平均年齡為(44.8±3.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在兩組患者進行放療前,對其牙齒進行治療。治療的內容包括:1)對其中3 例患者進行齦下刮治術,對其他患者進行齦上潔治術。2)為其中13 例患者(占21%)進行拔牙,拔牙的總顆數為45 顆。其中有2 例患者因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及年齡較大等原因放棄拔牙,僅進行姑息治療。3)為對照組患者中因發生齲齒或牙楔狀缺損的8 例患者(占25.8%)進行牙體填充。為試驗組患者中因發生齲齒或牙楔狀缺損的9 例患者(占29%)進行牙體填充。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護理人員僅告知患者進行口腔清潔的方法,但不監督其是否認真完成口腔清潔。告知患者早、中、晚飯后按照標準的刷牙方法進行牙齒清潔,每次刷牙的時間不少于3 min。患者每次刷牙后,需使用漱口水進行漱口,并使用牙線對牙齒鄰面進行清潔。2)建議患者每半年進行一次口腔復查(復查內容包括檢測患者的唾液流率、口腔清潔和干燥的情況、是否患有口干燥癥、是否發生放射性齲齒等),但不督促和強制其完成復查[2]。3)護理人員記錄每年新發放射性齲齒患者、新發DMFS 患者及定期進行復查患者的例數。對試驗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接受放療前的治牙期間,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目前其口腔的情況、對其牙齒進行治療的具體過程、復診時間及治牙后的護理內容等。2)在患者進行放療期間,遵醫囑向其講解放療后可能出現的口腔并發癥。定期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參加口腔保健知識講座,告知患者進行口腔保護和清潔的正確方法。患者若發生口腔炎,需告知其多喝水并保持口腔清潔,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少進食溫度過熱或過硬的食物。患者若發生口腔干燥綜合征,需告知其多注意口腔衛生,每次進餐后要及時刷牙,盡量少進食甜食及易上火的食物,戒煙戒酒。患者若出現放射性齲齒,可告知其在每次進餐后立即刷牙,并用漱口水漱口,以防止齲齒部位存留食物殘渣。遵醫囑為患者進行預防性局部用氟治療,并囑咐其家屬每日監督其完成口腔清潔[3]。3)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家屬為患者準備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的食物,督促其每日多飲水,有規律的進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叮囑患者家屬監督患者少進食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煙酒。4)鼻咽癌多發生于中年男性人群中[4]。鼻咽癌的治療時間較長,大部分患者會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針對此情況,護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傾聽其心理訴求,對其提出的疑問進行詳細的解答。同時為其講解以往治護成功的病例,以緩解其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5)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每隔半年以電話通知的方式督促其及時回院進行復查,并對其每次復查的結果進行詳細記錄。
對比兩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總發病率、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其中每年磨牙區牙冠新發齲失補牙的患者占比及定期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的患者占比。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護后第3 年,對照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總發病率為61.29%(19/31),其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為(6.3±1.04)面;試驗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總發病率為29.03%(9/31),其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 為(3±0.93)面。接受治護后第3 年,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總發病率更低,其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 更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發病率及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s)

表1 兩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發病率及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s)
試驗組(n=31)對照組(n=31) χ2值 P 值總發病率[%(n)] 29.03(9/31) 61.29(19/31) 6.513 0.021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面) 3±0.93 6.3±1.04 1.046 0.015
接受治護后的6 個月、第1 年及第2 年,兩組患者中每年磨牙區牙冠新發DMFS 的患者占比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接受治護后第3 年,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中磨牙區牙冠新發DMFS 的患者占比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接受治護后的第1 年及第2 年,兩組患者中定期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的患者占比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接受治護后第3 年,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中定期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的患者占比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中每年磨牙區牙冠新發齲失補牙患者及復查情況的對比[n(%)]
臨床上常對鼻咽癌患者進行放療[5]。放射性齲齒是鼻咽癌患者進行放療后的常見并發癥。目前,臨床上常使用過渡性修復法和永久性填充法對出現放射性齲齒患者的牙齒進行治療。放射性齲齒具有治療過程復雜、治療時間較長及治療費用較高等特點。為此,臨床上應對放射性齲齒的方案以積極預防為主。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導致患者發生放射性齲齒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進行放療時間的長短、放射線對牙齒的直接破壞、口腔致齲菌的增加及唾液分泌量的減少等[6]。患者罹患放射性齲齒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出現牙體牙髓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近年來,臨床上為預防放射性齲齒制定了相應的干預措施,包括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放療后口腔清潔的方法、含氟藥物、護牙素和抗菌素的合理使用及定期督促患者回醫院進行復查等[7]。有學者認為,對發生放射性齲齒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口腔宣教,可提高其遵醫囑進行口腔清潔的依從度及復查率[8-9]。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放射性齲齒的總發病率更低,其平均每年磨牙區牙冠的DMFS 更少,其磨牙區牙冠新發齲失補牙的患者占比更低,其定期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的患者占比更高。其原因可能是試驗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后,其對口腔清潔的依從度及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的重視度提高有關。綜上所述,對接受放療的鼻咽癌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放射性齲齒的發病率,并能促使其定期對磨牙區牙冠進行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