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北京豐臺醫院神經內科,北京100070)
目前,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常進行溶栓、改善腦部微循環等常規治療。但接受治療后的腦梗死患者常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后遺癥[1]。有研究資料顯示,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可改善其肢體功能。為了進一步探究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的效果,筆者對我院收治的120 例腦梗死患者實施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對象是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 例腦梗死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腦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2) 其病情經MRI 檢查或腦CT 檢查被確診為腦梗死。3)其本人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合并有心、肺、腎等器官的疾病[2]。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reference 組和treatment 組。在reference 組患者中,有男33 例,女27例;其年齡為54 ~73 歲,平均年齡為(64.56±5.67)歲。在treatment 組患者中,有男36 例,女24 例;其年齡為53 ~75 歲,平均年齡為(64.11±5.2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實施溶栓治療、營養腦細胞、改善腦部微循環、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等對癥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實施病情觀察、營養支持、用藥監護等)。治療期間,對treatment 組患者實施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方法為:1)對患者進行翻身訓練指導。待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后,每隔2 h 指導其進行1 次翻身,方法為:讓患者舉起雙上肢,將下肢彎曲,然后用力完成翻身。2)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對患者受壓的部位進行按摩。每天用溫水對患者的身體進行擦拭。定期對患者的四肢、關節及軀干進行牽引、揉捏。輕柔地對患者肌肉功能較好的部位實施推拿。采用稍大的力度對患者肌肉功能較差的部位實施推拿。3)在床上對患者實施肢體的被動訓練。在患者可自行進行翻身后,對其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及肩關節等關節進行外展、內伸、屈曲等被動運動。指導患者利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然后將上肢舉過頭頂,以起到伸展其肩關節的作用。指導患者進行握手訓練,讓其將手指張開,然后將雙手進行交叉及上舉。運動的頻率為10 ~15 次/min,運動的時間為5 min。4)對患者進行坐位訓練指導,方法為:將床頭抬高,協助患者坐起,在其背部墊上被褥,放松其軀干的肌肉,然后讓其逐漸過渡到可獨立坐起。5)對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及行走訓練指導。對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及跨步訓練。然后,讓患者利用拐杖進行緩慢的行走,護理人員在其身旁陪同,以防止其摔倒。6)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指導。在患者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指導其進行洗臉、刷牙、穿衣等日常活動。
護理后,觀察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及Barthel 評定量表評分。1)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好。2)用Barthel 評定量表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與reference 組患者相比,treatment 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較高,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法評分(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法評分(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images/BZ_285_1475_671_1559_719.png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相比,t=0.130,P=0.897。治療后,reference 組患者與treatment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相比,t=7.210,P <0.001。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treatment 組 60 28.11±8.76 57.96±12.22 reference 組 60 28.32±8.91 43.12±10.24 t 值 0.130 7.210 P 值 0.897 <0.001
腦梗死患者多為老年人。腦梗死患者的腦組織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可導致其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4]。因此,在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后,待其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后,應盡早對其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指導,以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5]。在本次研究中,對接受治療期間的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的內容包括指導其進行翻身訓練、坐位訓練、行走訓練、自理能力訓練等。對接受治療期間的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神經系統的應激性及興奮性,同時還可改善其大腦的側支循環,重建其神經元的突觸聯系,進而可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相比,P >0.05。與reference 組患者,treatment組患者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分均較高,P <0.05。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指導的效果顯著,可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