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格
(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院,廣東 汕尾 516600)
乳腺是由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脂肪組成的皮膚附屬腺。乳腺癌是指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內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患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乳腺癌患者主要有乳腺腫塊、乳頭溢液、乳房皮膚改變、乳頭乳暈異常等臨床表現。臨床上對乳腺癌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但是,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會發生患側肢體疼痛及肩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嚴重地影響其正常生活[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8 年2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在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院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78 例乳腺癌患者。這78 例患者均為女性。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后被確診[2]。2)患者具有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相關指征。3)患者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和交流能力。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存在意識障礙。2)患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3)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將這78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 =39)和觀察組(n =39)。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30 ~50 歲,平均年齡為(40±4.5)歲。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9 ~51 歲,平均年齡為(40±5.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在此期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2)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3)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4)對患者進行上肢康復鍛煉指導。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方法是:1)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臨床醫師、康復訓練師和護理人員共同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由護理小組成員承擔對患者進行住院護理及出院后隨訪的工作。2)為患者制定延續性護理計劃。⑴全面了解患者接受負壓引流的情況、其患側上肢腫脹的程度、其患側上肢的運動耐力,并對其患側肢體的功能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為其制定上肢功能及肩關節功能康復鍛煉計劃。⑵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然后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3)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⑴在患者出院前的3 天,按照健康教育計劃向其詳細講解有關乳腺癌術后康復鍛煉的知識,使其充分了解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其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⑵建立乳腺癌術后微信群,邀請患者加入該微信群,并讓其關注相關的公眾號。每天定時在微信群內推送有關乳腺癌康復鍛煉的視頻、相關注意事項及自我護理的方法等,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群內的討論,以增加微信群內的活躍度。按照微信群中推送的內容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鍛煉,并告知其若出現問題要立即在群內尋求康復訓練師和臨床醫生的幫助。⑶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發放乳腺癌術后康復知識手冊,為其播放與康復鍛煉相關的視頻,并教會其進行康復鍛煉的正確方法。進行康復鍛煉的方法是:①讓患者抬起雙側的前臂在胸前做屈伸、拍手、伸展等動作,然后對其患側的上肢進行按摩。②讓患者用健側的手握住其患側上肢的肘部緩緩向上抬后放下,如此反復進行鍛煉。③讓患者用健側的手輔助其患側的手從耳朵依次觸摸至頭頂。④讓患者用健側上肢協助其患肢做肩關節前屈、上舉、外展、后伸、環繞等動作,在做上述動作時要盡量牽拉其患側腋底部的瘢痕組織,以促進其肩關節功能的恢復。⑤讓患者做患側上肢大幅度環繞運動,以擴大其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每天鍛煉10 次左右,每次持續鍛煉30 分鐘左右。患者若出現腋下積液、皮瓣壞死、皮瓣漂浮等情況,需讓其適當地減少運動量或停止鍛煉。⑷在患者出院時,叮囑其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并叮囑患者家屬監督患者按時進行康復鍛煉[3]。
治護后,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的1 個月和3 個月其肩關節的活動度。肩關節活動度的評估標準是:1)輕度肩關節功能障礙:肩關節前屈的角度為0°~180°,后伸的角度為0°~50°,外展的角度為0°~180°,內旋與外旋的角度為0°~90°。2)中度肩關節功能障礙:肩關節前屈的角度為0°~160°,后伸的角度為0°~40°,外展的角度為0°~160°,內旋與外旋的角度為0°~60°。3)重度肩關節功能障礙:肩關節前屈的角度為0°~140°,后伸的角度為0°~30°,外展的角度為0°~140°,內旋與外旋的角度為0°~30°[4]。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的1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肩前屈的角度、后伸的角度、外旋的角度、內旋的角度和外展的角度均更大,P <0.05。詳見表1。
在術后的3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肩前屈的角度、后伸的角度、外旋的角度、內旋的角度和外展的角度均更大,P <0.05。詳見表2。
表1 術后的1 個月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表1 術后的1 個月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肩前屈的平均角度 肩后伸的平均角度 肩外旋的平均角度 肩內旋的平均角度 肩外展的平均角度對照組 39 122.40±8.10 37.00±4.10 34.10±3.50 33.20±3.30 120.15±8.10觀察組 39 140.25±8.35 43.55±4.50 40.80±3.60 40.60±3.70 137.00±8.40 t 值 9.58 6.71 8.33 9.32 9.01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術后的3 個月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表2 術后的3 個月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肩前屈的平均角度 肩后伸的平均角度 肩外旋的平均角度 肩內旋的平均角度 肩外展的平均角度對照組 39 149.45±10.10 44.60±5.40 52.40±4.50 53.10±5.50 147.10±10.10觀察組 39 179.30±10.38 59.35±6.50 69.10±6.00 70.20±6.00 177.50±10.40 t 值 12.87 10.90 13.90 13.12 13.09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相關的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其患肢的功能會受到影響,出現肩關節的活動度受限的情況[5-6]。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屬于院間護理的延伸。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優勢是:1)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健康教育,可使其增強堅持進行康復鍛煉的意識,提高其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2)由專業的康復訓練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可使其掌握進行康復鍛煉的正確方法,進而有效地促進其肩關節功能的恢復。3)由專業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可促使其積極地進行康復鍛煉,進而促進其身體的恢復。4)定期在術后康復鍛煉微信群內推送與術后康復鍛煉相關的視頻,并在群內實時關注患者康復的情況,可有效地促進其身體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術后的1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肩關節前屈的角度、后伸的角度、外旋的角度、內旋的角度和外展的角度均更大,P <0.05。在術后的3 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肩關節關節前屈的角度、后伸的角度、外旋的角度、內旋的角度和外展的角度均更大,P <0.05。這說明,對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其肩關節的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