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楊志英
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用于治療關節炎、關節壞死導致的疾病[1]。就診患者通常已長期飽受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的困擾,對手術治療的效果抱有較高期望。患者期望是影響術后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就醫期望往往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源[2]。TKA患者的結果期望水平普遍較高,甚至包含不切實際的期望[3-4]。對此,已有學者構建出成熟的特異性TKA患者結果期望調查工具[5-6]。然而,我國尚未見TKA患者結果期望水平的報道,且文化背景和醫療環境的差異可能導致患者期望的側重點不同[7]。國外學者研究了不同人口學因素及術前關節功能情況的TKA患者術前結果期望水平,但結論尚不統一[8-9],難以指導臨床進行期望管理。鑒此,筆者探索TKA患者術前結果期望現況及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制定相應的期望管理策略提供參考。
1.1對象 便利選取2019年5~10月入住我院骨科關節病區的TKA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擬實施全膝關節置換術;②年齡≥18歲;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膝關節翻修手術;②意識不清或病情危重,無法清晰表達。共有效調查198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149例;年齡56~94(72.21±13.82)歲;學歷為小學以下54例,初中63例,高中以上81例;無基礎疾病29例,1種73例,2種80例,3種以上16例。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自行設計問卷,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工作狀態、經濟水平、居住情況、既往基礎疾病、關節置換手術史。②術前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Xie等[10]漢化的骨關節炎指數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評價患者術前膝關節功能,包含疼痛、僵硬與日常活動完成困難程度3個維度,共24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無”到“非常嚴重”計0~4分,分數越高,患肢功能水平越差。總分0~96分,>48分為重度;21~48分為中度;<21分為輕度。③結果期望:采用Wang等[11]漢化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置換患者期望調查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Total Knee Replacement Expectations Survey,HSS-TKRES),包括19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從“沒有這項期望或該期望不適用于我”到“恢復正常或徹底改進”依次賦0~4分。總分換算成百分制,得分越高則患者的結果期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1。
1.2.2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統一培訓資料收集者3名。于術前1 d聯系研究對象,向其介紹研究目的,取得知情同意后發放問卷。由患者自行填寫問卷,對于無法閱讀者,研究者口述條目內容輔助勾選。發放問卷232份,回收有效問卷198份,有效回收率85.34%。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近似方差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得分情況 TKA患者的術前結果期望總分48.68~100.00(89.17±13.89)分,各條目得分見表1。

表1 TKA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各條目得分情況(n=198)
2.2不同人口學特征患者術前結果期望總評分比較 不同性別、學歷、基礎疾病數量的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得分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有統計學差異的項目及其結果期望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患者術前結果期望總評分比較
2.3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術前結果期望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原值納入)、居住情況(以獨居為對照,設置4個啞變量)、術前關節功能活動評分等級(1=輕度,2=中度,3=重度)是術前結果期望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TKA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得分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n=198)
3.1TKA患者的術前結果期望的現狀 本研究中,TKA患者的術前結果期望水平達到(89.17±13.89)分,處于較高水平。高于荷蘭TKA患者(70.9±17.9)分[12],比利時患者(69.10±13.72)分[4],澳大利亞患者56.31分[13]。分析原因,可能與中國患者對醫療的認知水平存在“藥到病除”的傳統觀念有關,對治療效果的期望極高;也可能與本次研究開展的醫院以骨科作為重點學科,部分患者“慕名而來”,故對治療效果的期待較高有關。荷蘭學者調查了膝關節手術醫生對TKA術后結果預期,得分僅為(66.0±14.0)分[14]。這與患者結果期望差異體現出醫患對手術效果的觀點不同,患者的結果期望是當下醫療技術難以達到的,是不切實際的[15]。因此,有必要開展TKA患者的結果期望管理,縮小患者的期望與實際結果的落差,避免導致醫患糾紛等問題。由于不同醫院或醫生的技術水平存在差異,期望管理時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內容,以便輔助患者進行臨床醫療決策。
本研究中,患者對無需助行器存在較高期望,而在澳大利亞、韓國的研究中對該期望排名僅為14、16位[7,13]。分析原因,可能與我國文化背景下患者對形象、“面子”的重視有關,且大眾對使用助行器的認識不足,可能會認為使用助行器者即為殘疾或殘障,給患者帶來污名化的負性體驗,不利于參與社會活動。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是TKA患者主要的就醫原因,本研究中患者對此亦存在較高期望,這與前人研究結果[6-7,13]一致。患者對術后完成下跪、下蹲等關節屈曲度要求較高的動作存在較高期望。近年來,諸多學者已開展改進手術技術和康復活動方案、改善患者關節功能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將證據進行臨床轉化,助力患者期望實現。
本研究發現,患者對術后社會活動恢復的期望相對較低。TKA手術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時代發展下老年人的社會活動類型不斷豐富,例如繼續工作、社交、旅游、家務勞動等。膝關節疾病影響了老年人參與各類活動,故患者存在對術后各類社會活動回歸常態的期望。但相較于手術對活動能力直接改變的期望,對該類間接活動影響的期望相對較低。本研究中,患者報告對提高性生活能力的期望較低,可能由于老年患者的性生理改變、心理和社會意識的復雜變化,性需求降低;亦可能存在自我報告偏倚的問題。對于存在這類期望和需求的患者,有必要加強相關知識教育和指導,減少不良的活動方式對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負面影響。
3.2TKA患者結果期望的影響因素
3.2.1年齡 本研究中,年齡越低的TKA患者對結果期望水平越高(P<0.01)。這一結論與以往研究結果較為一致[9]。隨著人類自然壽命的延長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許多高齡患者對膝關節功能仍有較高追求。但高齡患者常伴多種基礎疾病,對手術的耐受性相對較差,術后康復訓練需體力支撐,恢復進展較慢,故對術后結果期望較低是合理的。在臨床實踐中,通過評估TKA患者術前期望,若存在高齡患者有極高期望的,應加強期望管理的干預,以避免術后高期望的難以實現、激發醫患矛盾。
3.2.2居住同伴 本研究發現,患者的居住同伴對結果期望的影響體現在獨居患者期望較低,與長輩、或與伴侶及子女同時同住的患者期望顯著較高(P<0.01)。對于這一年齡的患者,與長輩同住常意味著尚需照顧更高齡的人群,對關節活動的要求通常極高;與子女或伴侶及子女同住者,亦需承擔著較多的家務勞動。因此,在術前開展期望管理時,患者家屬同樣需納入溝通對象的范疇,并參與決策。醫務人員需與患者及家屬共同溝通對結果的期望程度。期望的實現存在時間效應,并非手術之后立刻達到患病前的水平,需要中長期的康復過程。讓患方知曉手術后短期和長期的活動強度和生活狀態,有助于患方綜合考慮自身情況后進行決策。同時,期望能否實現與患者的配合息息相關,例如術后的康復鍛煉、定期隨診。通過家屬同步教育的延續性護理,鼓勵家屬支持患者配合治療,有助于改善術后關節功能,達到更接近期望的手術效果[16]。
3.2.3術前膝關節功能 本研究發現術前膝關節功能較差的患者結果期望更高,而de Achaval等[9]認為術前膝關節功能好的患者期望更高,結論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不同文化下對期望的認知差異有關,術前功能差的患者更期望通過手術徹底改變不適的現況,或與患者對治療結果的不合理認知有關。可開展術前功能鍛煉改善膝關節功能水平,例如奧塔戈運動[17]。同時,TKA患者的期望管理需要落實,國外已有研究者嘗試通過術前教育、醫患溝通實現[18]。鑒于我國TKA患者對治療結果的極高期望,未來尚需進一步研究,基于我國患者的期望特征和文化背景構建期望管理方案,形成醫患共識的TKA治療結果期望。
本研究結果發現,TKA患者的結果期望水平較高,年齡、居住同伴、術前膝關節功能是結果期望水平的影響因素。醫護人員應識別高期望患者,加強期望管理,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決策,改善術前膝關節功能水平。本研究僅在上海市一所三甲醫院抽樣,未來可進行多中心、大樣本調查。且HSS-TKRES量表中未涉及負面的治療結果,例如關節使用壽命、術后并發癥等。對于術后并發癥,沒有患者及醫護人員會期望發生,但實踐中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也是術前期望管理中需要關注的,亟待構建我國TKA患者的期望管理方案,為臨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