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黃麗紅,胡露紅,王穎,徐蓉,蔡斯斯,廖菁,趙婭,楊偉梅,王成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是一個新興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WHO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有研究發現,突發威脅生命的疾病對患者心理造成重大傷害,SARS期間有31.2%的留觀患者出現抑郁癥狀[2],為期4年的隨訪發現44.1%的患者出現創傷后應激綜合征[3]。此次疫情期間,由于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隔離治療及見到病房危重癥患者搶救等事件,對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威脅,易使患者發生心理應激[4],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反應,出現或加重軀體化癥狀[5],影響其睡眠與飲食,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復。本研究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心理應激狀態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救援措施的落實提供參考。
1.1對象 2020年2月17~25日,以方便抽樣法選取武漢市同濟醫院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COVID-19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研究;②病情危重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1.2.1.1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人員結合文獻分析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情況、疾病情況等。
1.2.1.2心理應激應對調查表 ①認知融合問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由Gillan-ders等[6]編制,分為認知融合分量表和認知解離分量表。本研究采用認知融合分量表評價患者面對COVID-19這一應激源時的心理僵化程度[7]。量表包含9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計分法,總分9~63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僵化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2。②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由沈曉紅等[8]翻譯并修訂而成,共20個條目,各條目按1~4級計分,包括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各條目得分相加即得該維度總分。
1.2.1.3心理應激因子調查表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9]中的軀體化、抑郁、焦慮、其他(睡眠與飲食情況)4個因子來評估COVID-19患者心理應激癥狀。①軀體化:包括12個條目,主要反映主觀的身體不適感,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不適。②抑郁:包括13個條目,以反映失望、悲觀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以及有關死亡的思想和自殺觀念。③焦慮:包括10個條目,一般指煩燥、坐立不安、緊張等及由此產生的軀體征象。④其他:包括7個條目,主要反映睡眠與飲食情況。每個條目采取1~5級評分,各條目得分相加即得該因子總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其中因子分(因子分=該因子總分/條目數)≥2分界定為因子陽性。
1.2.2資料收集方法 由20名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負責問卷調查。問卷填寫采用電子問卷形式,問卷填寫前,由研究人員向研究對象一對一講解調查目的、意義等,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請其掃描二維碼或點擊問卷鏈接,根據自我真實情況及感受進行在線填寫。所有條目設置為必答題,以保證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同時后臺設置每個手機IP只能填寫1次,以免重復作答。最終提交問卷657份,剔除5份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652份。

2.1COVID-19住院患者一般資料 共納入COVID-19患者652例,男346例,女306例;年齡19~88(51.54±13.90)歲;發病時間1~62(23.57±7.44)d;截至調查時的住院時間1~35(11.60±5.56)d 。
2.2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及心理應對得分 652例患者中,軀體化陽性172例(26.38%)、焦慮117例(17.94%)、抑郁124例(19.02%)、睡眠與飲食障礙236例(36.20%)。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及心理應對得分見表1。

表1 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及心理應對得分(n=652)
2.3不同人口學特征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得分比較 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 分,
2.4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得分與認知融合、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見表3。

表3 患者心理應激因子得分與認知融合、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n=652) r
2.5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4個因子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顯示,性別(男性=0,女性=1)、婚姻狀況(以“已婚”為參照設置啞變量)、年齡(原值輸入)、認知融合得分(原值輸入)、應對方式(原值輸入)進入回歸方程,結果見表4。

表4 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因子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652)
3.1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情況分析 心理應激是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焦慮、抑郁是心理應激狀態下常見的負性情緒,在心理應激狀態下還可出現軀體癥狀及睡眠障礙、食欲不佳等。本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住院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得分高于全國常模[10],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應激。此次疫情發生后,各大網絡媒體對疾病進展等信息進行公開報道,這一方面有助于患者減輕不確定感,但患者也可能因過度的信息轟炸造成焦慮、緊張等情緒,加重患者軀體化癥狀等。且COVID-19尚無特效藥,患者會擔心病情惡化,害怕重復感染[11],同時COVID-19患者因治療需要處于隔離狀態,與外界的有限聯系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本次調查發現COVID-19住院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因子陽性率分別為26.38%、17.94%、19.02%、36.20%,其中睡眠和飲食因子的陽性率最高,提示COVID-19住院患者更易出現睡眠和飲食失調癥狀。研究顯示,應激后的高警覺狀態會使患者睡眠較淺,容易覺醒[12]。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減輕其心理壓力;通過肌肉放松[13],夜間集中護理操作、降低打擾頻次等來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促進患者睡眠。另外,還可通過了解患者飲食偏好,為患者提供增進食欲的食物。
3.2COVID-19住院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因素
3.2.1性別 本次研究顯示,COVID-19女性患者的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男性,且性別是患者軀體化、焦慮的預測因素。說明女性患者在面對此類公共衛生事件時心理應激水平較高,相比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及軀體化癥狀更嚴重。這與吳菊等[14]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女性患者面對應激源時傾向于使壓力內化,因此更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和軀體化癥狀[15]。在臨床工作中,應多關注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提升女性患者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和應對技能,改變認知錯誤來促進女性患者心理健康。
3.2.2婚姻狀況 COVID-19傳播迅速,患者均需強制隔離治療。社會支持及親密關系對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保持其心理健康至關重要[16]。本次調查顯示,婚姻狀況是患者軀體化、抑郁、焦慮的預測因素,已婚患者軀體化、抑郁、焦慮嚴重程度較低。這可能與已婚患者得到配偶的情感支持有關。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應重點關注離異、喪偶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時鼓勵患者與親人和朋友保持聯系,以緩解疾病帶來的恐懼與心理壓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2.3年齡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患者軀體化的影響因素之一,患者年齡越大,軀體化癥狀越嚴重。軀體化是個體主觀反映的身體不適感,但實驗室檢查和體格檢查多無相應的器質性病變出現。本次COVID-19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且年長者更易進展為重癥,因此,年長的患者可能會過度關心或在意自己的軀體健康,其軀體化程度會更嚴重,但是也可能與疾病臨床表現、中老年患者生理特性如感知覺、軀體活動度下降,容易疲乏有關[17-18]。這提示醫護人員應多關注高齡COVID-19患者的軀體癥狀,預防跌倒、墜床、壓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與患者溝通其病情,安撫患者的緊張情緒,以改善其軀體化癥狀。
3.2.4認知融合程度 認知融合程度高將導致思維僵化,個體易陷入自我的想法中,無法自拔,并易將消極的自我評價當作事實,導致認知失調[19]。而抑郁等癥狀與認知失調相關性高,認知失調更易導致個體出現抑郁、焦慮等癥狀[20]。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融合是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及飲食障礙因子的影響因素,認知融合得分越高,患者各因子癥狀越重。為避免COVID-19住院患者出現認知融合情況,應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積極信念,適應當下的情境,形成積極的認知,從而充分挖掘個體自身的潛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
3.2.5疾病應對方式 回避與屈服均屬于消極應對方式,此應對方式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表3、4顯示,回避與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因子呈正相關,且是軀體化、焦慮、睡眠與飲食因子的預測因素,說明患者應對方式中越傾向于回避,其軀體化、焦慮和睡眠飲食障礙越嚴重。因此,醫護人員應幫助患者正確地認識疾病,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正視疾病,鼓勵患者適當地轉移和分散注意力,以改善患者心理應激狀態。COVID-19住院患者面對此傳染疾病,其心理應對方式可能在這一重大應激源影響下與常理有不同之處,如積極面對疾病可能會讓患者的精神壓力增大、屈服的方式可能會在短期內降低患者的焦慮情緒。表3、4顯示,面對與患者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與飲食因子呈正相關,是焦慮因子的預測因素;屈服與焦慮因子呈負相關,是焦慮因子的預測因素。這說明患者應對方式中越傾向于面對,其焦慮癥狀越嚴重;患者越傾向于屈服,其焦慮癥狀越輕微。在個體面臨重大應激事件時,適當地應用退縮等消極應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應對方式與患者心理應激的相關性較弱,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顯示,COVID-19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應激,性別、婚姻狀況、年齡、認知融合程度和疾病應對方式等會影響COVID-19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醫護人員應重視COVID-19患者的心理健康維護,特別是對中老年、女性、離異或喪偶、認知融合程度高的COVID-19患者,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安慰,加強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采取恰當的應對方式,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身心健康。本研究僅調查1所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患者,且未調查危重癥患者,存在一定的樣本選擇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