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青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學系教師
李思齊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學系本科在讀
劉燕寧(通訊作者)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學系研究生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快速發展,高密度城區中小學校園開始面臨人員密度增加的問題,加之一些老城區的規劃改善滯后,校園高密度情況愈發嚴重。國外在校園規劃、建筑及景觀方面有比較系統全面的理論。早在20 世紀中葉,美國建筑師理查德道貝爾就在《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實例》一書中對校園規劃進行系統研究,對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統一并有效的評估模式[1]。丹麥建筑學家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出,柔性邊界是一種處于非完全私密與非完全公共之間的過渡空間[2]。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了心理學邊界效應,認為人在心理層面向往在邊界處交流。然而,目前我國針對校園室外環境邊界設計專題研究較匱乏,因此本文針對中小學校園邊界進行探究。
封閉的邊界會給人帶來隔閡和景觀上的聯系不足,柔性邊界設計可解決這些問題。柔性邊界是一種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過渡區,可以弱化隔閡、聯系景觀、加強內外空間的交流。本文就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的37 所中小學校園室外空間環境開展實地調研,對其校園邊界的特色與不足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中小學校園柔性邊界設計的原則以及中小學校園室外環境柔性邊界設計方法。
江漢區位處武漢市中心城區,地段繁華、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是武漢市典型的高密度城區。本文對武漢市江漢區的37 所中小學及其分校進行校園邊界調查分析,將其分為3 個等級:邊界柔化最具特色且手法多樣化的為“較好”,具有一定亮點但依舊存在普遍性問題的為“一般”,邊界處理較為欠缺的為“較差”。綜合評定后,8 所學校達到“較好”等級,23 所學校“一般”,其余6 所學校則被評為“較差”。
下面從3 個等級校園中各選一所較為典型的進行調研與分析,這3 所學校分別是大興第一實驗小學金色雅園校區、華苑小學及二十八中學,其基本情況如表1 所示。
1.2.1 大興第一實驗小學金色雅園校區
大興第一實驗小學金色雅園校區位于江漢路新灣路,南側學校主入口面向公交汽車的停靠站,且校園大門開啟方向太過集中,入口設置過于鄰近,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東側緊鄰軌道交通2 號線,西北兩側是居民樓。建筑體量為地上6 層、地下1 層。實驗小學校園邊界以沿街通透圍欄上做綠化的方式來加強視線滲透性。校園內建筑邊界打造方式主要如下:(1)教學樓入口處設置多層臺階做高差設計,使建筑立面成為富有層次感的復合空間;(2)開放教學樓底層空間,加強空間的滲透性,増強學生對校園環境的連續性體驗;(3)開發地下空間,用來開辟停車場和師生活動用房等場地;(4)利用空中玻璃連廊鏈接教學樓,增加建筑間的過度,維護建筑之間的延續性與整體性(5)教學樓走廊利用低矮圍欄加強室內外視線交流,又利用部分實墻進行遮擋形成遮蔽空間;(6)教學樓樓梯部分透明化處理,有利于實現公共空間的展示性、導向性和引入性。校園內景觀環境邊界通過巧妙利用體量輕盈、通透的彩色游廊,采用借景的手法將無障礙通道與綠地柔和過渡。

表1 重點調研學校的基本情況
1.2.2 華苑小學
校園北臨常青三路,附近人口密集,居民小區多;校舍空間均不達標,功能區場地被占用,校內用地征地不夠,很難得到政府批準;操場建設不達標;停車壓力大,路邊停車也有困難,地形規則呈四方形。校園邊界沿街采用通透圍欄搭配花壇與樹木過度,增強視線滲透性,緩解校內外空間的隔離感。校園內建筑邊界通過教學樓前廳面臨中庭處挑出的外延平臺形成陽角空間,供學生觀賞庭內景觀。校園內景觀環境邊界主要以(1)景觀廊架,用木質廊架搭配座椅劃分出的公共空間,同時配合攀藤植物,讓空間更貼近自然;(2)教學樓綠化中庭,庭院被建筑師定義為“綠色課堂”,樹陰是孩子學習、停留、休閑和游戲的空間。
1.2.3 二十八中學
校園位于江漢北路,西北兩側是居民樓,南側的建設開工造成了一定的噪音污染。學校地形規則呈四方形,內有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辦公樓、綜合實驗樓和200 m 標準跑道的田徑場,建筑體量為地上5 層。此校園的室外環境邊界存在以下問題。(1)校園邊界:校園邊界靠居民區處為實心圍墻式外圍并種植大量綠色植物進行過渡,但植物搭配不合理;教學樓背面與校園外圍空間消極。(2)校園內建筑邊界:教學樓周圍綠化花壇過渡較生硬,空間容納性弱;建筑立面用墻與玻璃窗完全限定空間,隔絕了室內外交流;建筑立面懸掛綠色植物,但方式太過機械;建筑底層封閉與室外分界刻板,缺乏生氣。(3)校園內景觀環境邊界:校內自然景觀設施匱乏,缺少柔性過渡,室內外空間過渡急促,缺少彈性空間,校園整體缺少活力;校內樹池與花壇布置較為孤立,且界限規整無法聚集人群,室外活動空間氣氛低。
本文通過分析3 個等級的中小學的柔性邊界,得出了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在校園邊界方面,現存的主要問題是校園面向社區居民樓一側常采用實心圍墻,空間封閉,缺乏交流。在建筑邊界方面,,普遍存在建筑立面缺少開口與裝飾;建筑前空間過渡不自然及后空間使用率低;相互之間缺乏連貫性與整體感。在景觀環境邊界方面,主要問題是綠化方式匱乏以及室外家具不合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國家倡導素質教育,認為教育不再是權威科學知識的灌輸,而是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這需要課堂課外的共同引導。中小學校園室外環境邊界的柔化,可以消弭距離感,提升校園內的學術氣氛,讓學生在校園室內外環境里得到連續性教育體驗,滿足學生交流心理,使之獲得更多真正的人性化交往空間,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推行。
根據調研及參訪得出的普遍性規律,總結了中小學校園柔化邊界設計的4 項原則。
建設安全的校園環境是保證中小學身心健康發育的前提。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又天性好奇好動,安全性成為設計中首要遵循原則。設計尤其需考慮校園邊緣地帶的消極空間,如校園與周邊社區的邊界區域、建筑樓背面的灰空間等的安全性。
對于校園邊界而言,利用邊界加強滲透成是溝通校園空間與城市環境的有效手段。加強邊界滲透化不僅僅強調視線上的可視性,也是一種活動的雙向交叉性,而且能增強視線通透性使校園安全性得到提高,也能使此空間的功能增加形成復合空間。
對于高密度中小學來說,復合功能使用是提高空間承載力的有效方法。現代校園中,學生行為活動需要多元的外部空間,柔性邊界正好能劃分出功能新區,這種功能新區不同于其他核心區域所具有的明確專一的功能屬性,其身上帶有周邊環境的映象從而具有復雜多樣的功能特點,成為空間層次中的活躍點,激發空間交往能力。
趣味性的空間環境相比傳統空間更具有科普教育意義。趣味化設計可提高邊界區域的空間使用率與可參與性。邊界屬于不同功能分區信息轉換的地帶,互動能力強的邊界空間能使學生在校內得到連續性教育體驗,促進推行素質教育。
當代社會越來越關注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而柔性邊界恰為人們帶來了人性化的外部環境及人情味的和諧空間。本文通過對武漢市江漢區中小學校園室外環境邊界的調查,提出了中小學校園室外環境柔性邊界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旨在為中小學校園室外環境邊界探索出一個柔化模式,緩解城市高密度環境下土地資源的不足,彌補人文關懷和互動性的缺乏,修正封閉教育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促進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