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權
2019年末,一條消息轟動世界樂壇:著名旅美華人作曲家梁雷以其大型管弦樂作品《千山萬水》(A Thousand Mountains,A Million Streams)榮獲2020年度格文美爾作曲大獎(Grawemeyer Awards for Music Composition)。

2018年4月,波士頓現代交響樂團委約梁雷創作《千山萬水》。梁雷在首演前向聽眾介紹作品。
梁雷獲獎在全美上下引發了巨大的反響。《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波士頓環球》(The Boston Globe)、WFPL新聞(WFPL news)、加州圣地亞哥新聞(UC San Diego News Center)等主流媒體均作了長篇的報道以及專訪。這些包含大量照片、圖文的報道盛贊了梁雷并給予了《千山萬水》極高的評價。
格文美爾作曲獎被公認為是當今最重要的國際音樂獎項之一,也是當代嚴肅音樂創作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常被類比為“作曲界的諾貝爾獎”。它的一大理念是認為“也許沒有比音樂更高的人文精神表達”,獎項的宗旨是“敬重與表彰那些將美和靈感帶給世界的人”。自設立以來,該獎的獲得者毫無例外均為聲名卓著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曲家。1985年首次頒發,獲獎者是盧托斯拉夫斯基;此后,利蓋蒂、潘德雷茨基、布列茲、武滿徹、陳銀淑等人進入了獲獎者名單。梁雷是繼譚盾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裔作曲家。
梁雷此次獲獎的作品《千山萬水》受波士頓現代交響樂團(Boston Modern Orchestra Project)委約創作。由指揮家吉爾·羅斯(Gil Rose)執棒,于2018年4月21日在波士頓首演。
《千山萬水》由《千山》與《萬水》兩個大的部分共15個段落組成。這首時長約35分鐘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其篇幅在同類體裁的現代音樂文獻中是極其罕見的。它最早源于作曲家構思于2013年的一首電子音樂作品,而后曾轉變為一首鋼琴獨奏作品,創作期間數易其稿。最終,如同它的標題一樣,作曲家梁雷用“音響的筆墨”寫下了這首猶如巨幅山水景觀的大型作品。
“猶如巨幅山水景觀”絕不僅是一個比喻——在總譜的樂曲說明中,作曲家明確寫到:“我一直向往‘以聲為筆,以音為墨作畫。我用聲音來思考線條、光和影、遠近、筆觸的速度、織體、勢態、動與靜、層次、模糊、著色、水墨的彼此滲透、筆法、能量、呼吸、空間的共鳴、心靈的生命力、留白與虛空。”
在接受美國各大媒體的采訪中,梁雷耐心地解釋《千山萬水》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中國當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的畫作,以及黃賓虹本人對他的創作所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在接受《波士頓環球》的采訪時,梁雷說到:“我對黃賓虹繪畫與著述中展示的真諦著迷,他在我的心目中如同一根蠟燭,他是引導我研究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伴侶。”

國際作曲最高獎“格文美爾”獎章
的確,用聲音和想象來“聆聽風景”是梁雷近年來創作的一個重要理念。在《千山萬水》中,梁雷使用了豐富而多層級的音色來構建作品的結構,如同黃賓虹的畫筆在描寫山水畫時豐富的色彩和層次,但梁雷不是簡單地把繪畫翻譯成音樂,而是在聲音線條的起伏和色彩的濃淡變化之間,充滿了富于變幻的聲音想象。這種聲音的想象類似于晚年失明的黃賓虹,將畫筆指向了內心。
梁雷說:“我用筆墨音響描繪了一段內心旅程,一片山水浮現于黑暗之中,被藝術家的內心視覺點亮:遠方的輪廓,形狀,彩色的暗示,及虛空。隨著觀者逐步走進山水,線條與人形開始浮現,聲音回蕩著,直到我們與它的每一筆觸、每一墨點、每一呼吸,融為一體。”
當然,《千山萬水》也絕非僅僅是在音樂的形式本身有突破。在問及作品的表達意圖時,梁雷明確的表示:“《千山萬水》沉思著文化與精神景觀的失落。作品希冀于保護和復興相平行的景觀——無論精神上的抑或自然環境上的——并守護一片我們和孩子們能夠歸屬的家園。”
“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是危險的。我們的存在受到全球變暖的威脅,它正在對我們星球上的生物造成暴力破壞,人類的不負責任使其變得更糟。”作曲家如此說到。梁雷迄今已經創作了100多首作品,這些作品中,許多主題都涉及了當代社會問題。《千山萬水》反思了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威脅,并召喚救贖之機會。
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吉爾·羅斯(Gil Rose)在事后評價這首由他指揮首演的作品時說:“他(梁雷)試圖寫一部包羅萬象的作品,我認為他成功了。”梁雷的作品對社會的關切,不僅只是引發了他的合作者們的共鳴,而且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波士頓環球》說這部作品是“寫給世界的情書”。《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寫到:“《千山萬水》在寧靜和熱烈、沉思和驚訝之間切換。探索音樂和動感的風景,反映出作曲家對新藝術的熱情遠景和對他之前的音樂傳統的深刻尊重”。
而格文美爾獎的總監馬克·薩特懷特(Marc Satterwhite)則說:“梁雷的作品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情感,并以希望和意味深長結束,具有強烈而令人信服的弧線和美妙的管弦樂色彩”。“他(梁雷)促進了音樂界內外的人來思考重要的事情,盡管面對這些事情時,常常令人覺得不安和困難。”
作為當今最具活力和最具創新性的作曲家,梁雷此前曾獲得了諸多榮譽,包括2015年庫塞維茲基基金會獎(Koussevitzky Foundation Awa-rd),2011年羅馬大獎Rome Prize,2009年古根海姆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和2008年亞倫·科普蘭獎(Aaron Copland Award)。他的薩克斯風協奏曲《瀟湘》入圍了2015年普利策音樂獎(Pulitzer Prize in Music)的決賽。
寫作《千山萬水》時,梁雷具有兩個職業身份:他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音樂教授,同時,他也是加州電信和信息技術中心高通研究院(Qualcomm Institute)的駐地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該研究院的駐院研究藝術家——在這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里,梁雷和科學家們探究如何通過將音樂與先進科學技術的結合,來保護和重構珍貴的文化遺產。比如,梁雷主持的“黃賓虹山水冊頁多媒體研究項目”就是之一。
這些研究給梁雷帶來的,不僅是對音樂價值的深度思考,還有對音樂創作中多種表達方式的探索。在談到理解黃賓虹山水畫與他自己音樂的創造性表達之間的聯系時,梁雷表示:“我們共同夢想著可以用這些藝術品做些什么。我們不僅要保護它,而且要通過這個過程更深入、更精確、更富有想象力地去了解我們自己的遺產。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也許是因為出生于音樂世家,梁雷從小就表現出了對音樂的強烈熱愛,在17歲那年,梁雷赴美求學,先后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音樂系主任、作曲學科主任,曾被聘任為哈佛大學院士協會青年院士,并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青年領袖”。梁雷這種經歷使他兼具了雙重的文化身份。
梁雷的獲獎首先是其個人天賦和才華的產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物。梁雷與另一位作曲家,2019年不幸逝世的周文中先生一樣,在西方獲得巨大聲譽,同時在創作理念上,又都深受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此次獲獎以后,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梁雷引用了京劇的例子,他說:“我沒有用寫實的手法去描繪事物,而是找到了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方法來過濾想法,并使用純粹的手段將其提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