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崢
(一)興起中的“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是評劇早期因地域性的發展而約定俗成的稱謂。因而奉天落子的源流便是評劇的源流。被稱作“奉天”的沈陽也是評劇形成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
評劇的主要源流是蓮花落。蓮花落是古老的曲種,最早在唐代,蓮花落只是簡單的說唱形式,當時人們稱之落花曲,主要形式是僧人們在化緣的時候演唱的曲子。而到了清朝,蓮花落主要在北方流行開來,以古長城內外的唐山和奉天一帶為主要地區。清代中葉在冀東唐山就出現了以唱蓮花落為主的班社,后來許多藝人流入奉天,成為奉天落子一些主要戲社的組織者或演員。
蓮花落傳入奉天約有200年的歷史,是老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在蓮花落進入到東北以后,便與東北的民間藝術合流,并與高腳、龍燈等被統稱為秧歌。而此時的蓮花落已不是傳入東北之前的樣子,它變成了另一種奉天秧歌,在演唱風格上與秧歌上的一些特點是大致相同的。同樣,冀東蓮花落藝人也把改良后的蓮花落帶到東北,影響著奉天秧歌。到了清末,作為奉天秧歌一種的落子再次與來自關內的冀東蓮花落合流,于是形成了奉天落子。而衍變成奉天落子這一過程歷經了將近一百年。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逐漸采用東北方言作為其語言基礎,而且還大量的吸收東北和冀東民歌小調作為其基本強調的一部分。
(二)發展中的“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形成于清末,它是以當時作為東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的奉天省城——沈陽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奉天成為了關外的活動演藝中心,關內外有影響的戲班、藝人接踵進入奉天和以奉天為中心周邊的東北城鎮,使落子在東北遍地開花。各地也相應的建立了以落子演出為主的演出場所,為落子立足東北創造客觀條件。特別是奉天大觀園的建立,為落子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場所,成為了落子藝人在東北活動的集散中心,吸引了許多名角進入奉天,并長駐奉天。而當時一些有影響的落子戲社也先后流入奉天,如警示戲社、北孫家班等,對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
到了20年代中期,女角大量的興起。一大批優秀女旦角的涌現開創了流派藝術,并且演出劇目在數量和質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產生了有社會影響的新劇目。這一時期的奉天落子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了一片興興向榮的景象,成為了當時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劇種之一。
而在1931年后,經歷了當時9·18事變,奉天落子就出現了盛極而衰的端倪。然而長期以來,雖然經歷了日偽統治時期和內戰時期的摧殘與洗禮,奉天落子幾經挫折卻沒有真正衰敗下去。而在沈陽解放前夕,許多藝人仍聚集在大觀茶園等劇場演出,可也是勉強維持著,觀眾寥寥無幾,藝人生活依然十分困苦。
最后沈陽解放,東北文協把大觀園接收后成立了唐山評劇院,這才使奉天落子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改名為評劇,出現了另一片的繁榮景象。
(三)成熟中的“奉天落子”
清末,藝人對落子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行當逐漸齊全,文武場面也增加了編制。當時出現了最有影響的李子祥的共和班、王鳳亭的警示戲社頭班。這兩個戲社都是在1910年前后成立的,而且都擁有當時最有影響的蓮花落藝人。…因此這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戲社。
1.早期戲社
(1)李子祥共和班(永豐戲社)
20世紀初,營口已成為蓮花落藝人的一個重要演出基地,冀東大批蓮花落藝人的流入,使這一民間藝術在營口迅速地發展起來。1908年,由來自灤縣的巨商李子祥親自出頭組成了戲班,這便是東北最早的蓮花落班社之一——李子祥共和班,也稱作永豐戲社。
戲班成立后,實行“份子”共和制,所以稱為“共和班”。最初由四十余人組成。該班成立后,主要在營口演出,有時也在營口與沈陽之間的城鎮演出。李子祥班對以后的班社的建立和制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并且它的出現見證了奉天落子的逐步成熟。
(2)警示戲社頭班
警示戲社頭班它的前身是冀東蓮花落慶春班。慶春班是由成兆才帶領一眾藝人組成的一個以唱對口蓮花落為主的戲社。1909年成兆才把慶春班帶到關外演出,先在奉天全盛茶園演唱了三個多月,可之后不久就在奉天解散。
1912年,成兆才帶藝人們去了唐山并與王鳳亭等人一起以慶春班為基礎,組織了永盛合班。1919年夏,戲班北上,先在山海關演出,當時的一位退任的河南李都督非常喜歡看他們的演出,便給他們的戲班送了個“警示戲社”的名稱。同年夏末,成兆才帶領警示戲社四十多口人來到了營口,落腳在永大茶園。在營口紅了以后,他們又來到了哈爾濱,并獲得了成功。
而后警示戲社進奉天參加張作霖岳母壽戲演出使落子登上了大雅之堂,從此在奉天的大劇場立住了腳。
2。南孫家班(岐山戲社)
南孫家班的創始人是孫鳳鳴,號岐山,藝名東發白,綽號“孫瞎子”。孫鳳鳴于民國初年進天津后,漸與煙花柳巷的藝伎們熟識,并開始收他們為徒,教唱落子,他的第一個女徒弟是花蓮舫,其次就是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等人。
南孫家班是評戲班社中活動年限較長,且對評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它為評劇培養和退出了許多著名的女演員,也為開創評劇科班教育和教學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些戲社都對奉天落子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接地氣”的戲曲風格
奉天落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其言辭通俗,故事情節生動。由于評劇的發展最開始是蓮花落和二人轉(蹦蹦)這樣“接地氣”的說唱音樂藝術。所以不論從劇目內容到表演形式,還是從音樂風格到語言特色都有著濃郁的東北地方生活的特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例如《馬寡婦開店》中的一段唱詞:
“做的爆肚炒肉溜魚片
醋溜腰子炸排骨
又配上涼菜四碟菜
白干老酒燙上一壺
粳米稀飯下綠豆
香油打餅到口兒酥
登時之間做完畢
連酒帶菜端進屋
尊客爺放下書本兒快喝酒
菜要是涼了口味不符”
這段唱詞是馬寡婦為狄仁杰做菜的內容,從唱詞中就可以看出,評劇的語言更加的接地氣而又貼近我們日常的生活。并且其結合東北的當地特色,使人物的形象個性鮮明有特點。對于藝術風格而言,顯得粗狂豪放,熱烈親切,潑辣大方,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二)新穎的劇目
蓮花落曲目衍變成落子曲目,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似戲非戲的過程。它與說唱藝術的蓮花落的一個重要區別便是出現了與蓮花落曲目結構不同的劇目,也為評劇這一衍變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為后來成兆才的劇目創作提供了重要借鑒。下面主要介紹成兆才早期創作的劇本。
成兆才這一輩子為了評劇的繁榮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在戲班里是位好演員、好導演,還是位杰出的編劇。他一生改編創作了上百個劇本,評劇早期的大部分劇本都是經他手寫出的。
成兆才創編的劇目從內容到形式都以通俗明了,易唱易懂為主要特點,十分接近生活。在《花為媒》中,他不拘泥于原著的想法,加入了許多現代的意識,反封建的先進思想。如劇中人物張五可對著菱花鏡窺照自己時有這樣的唱詞:
“往下看就是兩只蠢大的腳——
不為羞,現如今講文明為高,
思想起心好惱,
養女纏的什么腳,
一兩歲懷中抱,
三四歲纏上了。
纏的松了不能夠小,纏的緊了受不了。
疼的他疼痛皺眉又把牙咬,
勸同胞你們快放腳吧!
現如今講文明大腳為高。”
這段唱詞內容肯定不是原著所有的,而是成兆才根據現代人思想加入的。
成兆才是位來自下層社會的劇作家,作品成功的塑造出了一大批他們熟悉的下層社會勞動群眾的形象。他的創作原則是忠實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忠實于他所生活的時代,他不寫他不熟悉的人和事。
成兆才的劇作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出關前(1895——1919),二是出關后(1919——1929)。出關前的作品有:《黃愛玉上墳》《美女思情》《小姑不賢》《花為媒》《杜十娘》《劉翠萍哭井》等。出關后的作品有:《猴兒變》《楊三姐告狀》《零飛鏡》《韓湘子討封》等。
(三)女演員的興起
1.早期女旦
(1)碧蓮花
碧蓮花,1902年生于天津。后加入警示戲社二班,成為其女演員。她的嗓音低沉渾厚,聲音略帶沙啞。她利用并發揮了自己先天優勢的嗓音條件,開創出自己獨有的演唱風格和唱腔,使聲音既柔和又順暢,唱起來聲情并茂,十分動聽。唱腔古樸大方,很少有意的賣弄,特別是演唱“悶腔”別具一格,很有特色。
(2)李金順
李金順,1902年生于天津。加入了南孫家班,拜孫鳳鳴為師,成為了南孫家班最早的女徒弟。李金順的演唱具有大口落子的風格,特點是就是聲音高亢,堅實,粗獷。
(3)白玉霜
白玉霜,1907年生于天津。1920年孫鳳鳴收白玉霜為徒。白玉霜在繼承評劇暢通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條件,創造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風格,從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白派。她走低弦,走低腔,發揮她中、低音寬而亮的長處。她的音色是當時最新最別致的。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泣音多。
2.鼎盛時期女旦
(1)筱桂花
筱桂花,1921年后拜孫鳳鳴為師學唱落子。筱桂花的演唱風格較于激昂、剛健、有力,她擅長用激進高昂奔放的情調來表現悲劇的內容形式。她塑造很多悲劇性色彩的人物,通常是悲而不傷,憤慨有力,并不讓人感到壓抑窒息,哀傷痛絕。
(2)芙蓉花
芙蓉花以演《開店》著稱。她的嗓音洪亮高亢。在演唱中時根據情感表達時而剛健時而溫柔,并且她用自己甜美的音色、深刻細膩的表演去表現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而不僅僅是突出自己的聲音技巧。
3.衰微時期女旦
(1)喜彩蓮
喜彩蓮,幼年從師吳壽朋,后參加李金順的元順戲社。她嗓音清脆,咬字清楚。她的傳統戲《書囊記》的唱腔很有代表性。
(2)劉鴻霞
劉鴻霞演出的劇目多來自李金順,演唱風格與其頗為相似,是其繼承者。她的嗓音厚重、明亮。演唱時多走高腔,板頭穩準,具有獨特風格。她的唱腔帶有明顯的冀東方言的音調。
以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當時各個時期較為出色的女旦,同一時期的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與唐山落子相比,奉天落子中女演員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以男旦為主的局面。男旦藝術的演唱是以假嗓為主,而女旦則主要是以本嗓的大口演唱為主,因而其又被稱為大口落子。總體藝術風格上,顯得更為粗狂豪放,潑辣大方,更加符合東北當地的民風民情。由此可見,女旦的出現使奉天落子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衰微原因
1931年后奉天落子出現了衰微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當時時局所致,1931年“9·18”事變的爆發,使奉天社會局勢動蕩,戲社和藝人急劇地流散。日偽對劇目的思想內容嚴格控制和限定,使其越來越多的演出腐朽、荒誕。
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推行“奴化教育”,使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和藝術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打擊,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作為戲劇藝術一個的落子也不可避免地在總體上趨向衰微。
二是1937年后,京津的一些京劇演員受文明戲,即話劇影響,改演文明戲,使戲劇界掀起“文明戲”熱。之后文明戲流散到奉天并對奉天落子有所沖擊。許多劇目在演出時效仿“文明戲”,植入了很多不倫不類的表演,遂使奉天落子出現了畸形發展,面臨了極大的危機。
長此以往,奉天落子受形勢影響便漸漸衰落下去。
(二)交融于評劇
1945年“8.15”以后,黑龍江省的一些地方建立起各級人民政府,為配合形式宣傳,排演了《白毛女》等戲,這些新編排的戲曲的出現,使衰微的評劇出現了新的轉機。
1946年東北文協在哈爾濱成立。為適應形勢的需要,選派了從延安來東北解放區的新文化工作者,著手改造舊戲和組織新劇團工作,為奄奄一息的評劇注入了生機。
沈陽解放前夕,東北文協以哈爾濱劇院的藝術骨干為基礎,抽調了部分人員前往沈陽。當時沈陽的許多名角還聚集在大觀茶園等劇場,勉強維持著營業演出,由于社會秩序十分混亂,觀眾寥寥無幾,藝人的生活十分困苦,評劇也瀕臨著危亡。沈陽解放以后,新的唐山評劇院的成立,宣布了奉天落子落下完美的序幕。此后,“奉天落子”改名為評劇,并且交融于評劇之中,重現繁榮。
奉天落子作為評劇的第四個階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為評劇的形成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奉天落子這段發展史,對于以后評劇的研究以及其他劇種的發展都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而其為我們開創的風格以及留下的寶貴劇目,更是為評劇的發展打開了一片繁榮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