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凡
黨中央委員會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強調了馬克思主義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的結合點,成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中文化自信的指導理論。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作為一個有信心的實踐指導,我國高校的教育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連接載體。
文化自信是文化意識的邏輯擴張,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文化意識來選擇和確立對文化的信任,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起源、形成過程、特點、發展方向,才能夠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并不是意味著“回歸傳統文化”,而是不支持“全面的西方化”,通過自己的知識在文化的傳播中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并在文化學習中適應環境和新時代。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價值的完全認可,是文化發展過程有活力的信念體現。也是國家、政黨精神成熟的重要象征,國家脫胎換骨的重要支柱。
1.1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我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是我國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財富,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重要象征,是許多中國人的精神家鄉。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在其獨特的特點、悠久深遠的歷史的影響下,對中國人的后代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影響了中國人的道德和行為,傳統的優秀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精神自信根源。文化自信感在國家再生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實現中國夢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并成為實現我國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2.1 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通過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能夠幫助大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提高辨別文化差異能力,提高傳統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提高對先進文化的認識,增強對國家文化的信心。同時,文化自信的形成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結合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深現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的了解。大學的學生也能夠對中國國家、革命文化和黨和人民長期培育的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了一種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精神上的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也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發展方向,培養和確立文化自信,是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行的時代使命。由于全球化發展的影響,西方文化在我國的滲透和傳播也是必然的,所以高校要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3.1 高校將德育與文化的分離教學導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道德教育和文化不能脫離意識形態和政治教育,目前大學的意識形態、政治教育重視政治素養的培養,忽略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形成,導致教育和文化分離。學生們沒有文化自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同文化的流入價值在不同的文化方向,很多學生會出現信心不足,信仰混亂,思想不安定的情況。因此,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道德教育和文化性的有機地整合起來,能夠有效的預防這種情況的出現。
3.2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導致其文化自信的缺失
在馬克思主義觀點上,文化自信和信念從本質上講是有聯系的。客觀地說,人的本質力量是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結果,其中精神的成就,尤其是內在的價值是最基本的、穩定的價值本身的概念。它包含著理想和信念,價值的客觀化在某種意義上實現理想和信念,文化自信是理想和信念的促進和公告,思想和信念的堅定可以提高文化的可靠性,文化的自信和理想和信念是緊密的有一種關系,強調理想和信念的統一,兩個概念在意義上非常相似,理想和理想的基礎、信念是不可分割的。理想是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礎,理想是信念的視角和命題。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就失去了學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就會產生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喪失的情況出現,以及失去了夢想的追求。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變化時代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反對是明確的,世界和生活的前景以及大學學生的價值都面臨著不成熟的考驗,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價值觀,自身對自己的價值觀的反對,理想和信念不足會對文化自信的建設產生很大的影響。
3.3 大學生對繼承傳統文化的忽視導致其文化自信的缺失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記憶和我國精神財富的重要象征,并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有史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曲折前進的,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要讓大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利用傳統文化的傳播找到符合大學生的優秀文化,讓大學生自主去建立民族自信心。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對我國新時代青年的滲透力度是很強的,部分大學生不能合理對待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甚至在有些時候會誤解我國優秀的文化,在他們眼中會將我國落后的文化因素擴大,甚至都感受不到優秀文化帶給我國發展的積極方面。部分大學生由于被西方文化的熏陶,導致他們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嗤之以鼻,這是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所以大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忽視也不利于建立文化自信心。
4.1 將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文化的自信感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重要方法就是發現兩者的結合。合并意味著兩種統一、接受和晉升。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為了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感,有必要尋找它們的相關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思想道德建構,加強對文化思想的信任也要依賴于思想道德建設,也是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思想道德建設是大學文化自信和意識形態、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柱,以意識形態、道德建構為會議的中心,以大學對意識形態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感整合為核心,積極推進國家精神,宣傳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積極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道德建設培養文化信任,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結合起來,文化自信心的建立提高大學生的人才質量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4.2將有關我國文化的教學內容作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中國文化規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是大學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重要聯系,而為了構建中國文化的主題體系和教材體系,還應致力于編寫、出版、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教科書。應摒棄西方的錯誤見解,西方的一些文化與人類文明不同,具有虛偽、荒誕的見解。西方的錯誤觀念會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我們要堅決抵制不利于我國發展的文化輸入。同時,要讓大學生深入的了解到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帶領他們體驗著名的作品、中國書法、中國繪畫、茶道、國家歌劇、國家工藝品,借用讀書或選修課和社會實踐課程等培養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的情感,并促進大學生通過實踐的學習去建立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推動國家和民族前進的動力,所以高校必須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找到能夠有效實行的教學方案,將文化自信的培養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以便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鐘曉明.文化自信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J].文化傳播,2018(2):78-80.
[2]王宗晶,韓澍.文化自信的培養探析[J].高校發展戰略規劃,2019(3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