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韶華
今年是我創業第八個年頭。我們公司主要研發網絡大數據智能分析產品,為企事業客戶數據中心自動發現和診斷IT系統的服務故障,保障在線業務的不間斷運行,例如電子商務、網上教育、視頻直播、金融支付等。
創業維艱,過去兩年,經濟大環境并不好,集中反映在需求端,客戶預算或削減或推后。
過去30年,隨著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基于先進網絡通信的在線服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國際間的技術合作空間受到了嚴峻的擠壓,中國在基礎信息技術領域面臨的自主化短板日益凸顯。我們看到,國家正在大力推進5G通信、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等關鍵領域的建設。以5G建設為例,基站數量將20萬個增長到5年后的300萬個;聯網的設備將達到800億個;數據中心數量現有30萬個,今后將保持30%的增長。
信息安全領域,《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 正在全社會范圍內推行,未來 5年信息安全市場的規模將從現在的500億元增加到2500億元。在自主可控領域,國產替換也勢在必行。
對暢云網絡來說,這些都是利好,我相信機遇會留給有準備的腦袋:風口不是追來的,而是等來的。
創業也是樂觀者的事業,我也是樂觀自信的人,過往經歷更是順風順水。十六歲考入北京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畢業后出國留學,在麥吉爾大學完成了數學和計算機碩士。在IBM威震江湖的年代,我如愿在那里獲得第一份工作,從事高性能編程語言設計和實現。在Intel如日中天的年代后期,我也有幸加入這家曾是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從事微處理器架構設計和編譯系統研發,直至2013年回國創業。
因為在硅谷工作和生活,耳濡目染之下,選擇創業再正常不過了。就職Intel期間,我到家附近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MBA,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上課,辛苦了三年。自小我就不怕吃苦,不懼壓力,愿意把自己置于不確定的環境,體驗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成就感。
七年前,我帶著地方政府授予的“海歸創業領軍人才”回國創業。當地政府和園區寄予厚望,也給予了人才獎勵、房租免費、住房補貼等優厚待遇。我躊躇滿志,似乎成功近在咫尺……幾年后我才從與人合作的交往經歷中醒悟:與人合作要舍得分割利益,所謂財散人聚。不然你的技術和產品再好,也是孤芳自賞。
為了盡快接地氣、結人脈,我報名了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講課老師大多是創業成功的企業家,例如俞敏洪、孫陶然、黃怒波、閻焱、厲偉等,也有張維迎、劉偉、張國有等教授。
創業前,我的工作經歷主要是核高基產品研發(即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信奉產品的商業成功主要是來自于技術先進性這一邏輯。畢竟IBM和Intel,都是藍色巨人啊!但是在Intel工作后期,我屢屢看到公司新產品進入新市場失敗的案例。例如Intel為了復制微處理器在PC和服務器領域的成功,二十年前通過高價并購,進入了移動通信和網絡通信行業的通用處理器市場。我非常看好公司的發展戰略,也相信公司在處理器設計上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移植到通信市場。因此先后參與了幾款處理器的基礎軟件研發。但事與愿違,多年的重金投入,并沒有帶來相配的市場份額。再后來面臨AMD、英偉達等競對手在PC和服務器市場的滲透,公司舍車保帥,干脆放棄了兩大新業務,令人失望。
記得在公司好幾次季度大會上,我多次發問公司高管甚至CEO,為何產品好,市場卻沒做起來?高管們很有涵養,非常耐心友好地做了解釋,既有產品自身技術原因,比如功耗大;更有行業固有生態壁壘云云,比如替換成本高。因為視角不同,我當時不能理解這些解釋,心里總覺得他們跟不上時代了。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如今,我自己成了公司掌舵者,逐漸體會到:技術不等于產品,產品不等于商品。剛回國時,國內還沒有處理萬兆流量的網絡應用監控產品,但是大型的電商網站對此很有需求,比如阿里和攜程,用于實時掌握用戶的線上體驗和交易行為,優化商業決策,因此只能采購國外大廠的高性能網絡監控產品,但是單價很高。我們公司推出的第一代網絡應用監控產品就是基于Intel多核處理器計算平臺的軟件系統。
多年的架構設計和編譯開發經驗使我對于應用軟件在Intel平臺上的優化和并行化,輕車熟路,半年后就開發完成了原型機,性能上完全可以媲美國外最先進的同類產品,且成本低出很多。經朋友介紹,產品輕松得以在阿里巴巴主站上進行測試和驗證。剛跑起來,性能表現果然很理想,看著監控儀表盤上光滑的曲線和圖表,阿里的工程師很高興!不曾想,設備剛運行不到半小時就發生了系統崩潰。于是連忙帶人趕往現場調試,晝夜不停地修復錯誤代碼。然后繼續上線測試,再跑了不到半天,又出現了系統性故障。就這樣反反復復,持續了半個月,設備能連續穩定運行一整天不出問題,但是仍然會隔三岔五出現故障。阿里工程師們也疲倦了,通知我先把設備下線,等系統穩定了再測。我悻悻地把設備用車拉回家,倍感沮喪。通過這一教訓,我意識到技術不是產品,性能達標只是第一步,更要達到生產環境準入的穩定性。這還不包括易用性、使用友好性。雖然沒有完成原定目標,但阿里之行很有收獲,一是積攢了很多測試用例,二是找到了產品設計的薄弱點。
天道酬勤,幾個月過后我們找到了攜程,了解到他們有與阿里同樣的需求,而且也是買的美國產品,想替代。于是我又把設備拉到上海。這一次上線測試,連續跑了幾天都很順利。但有天夜里系統又出故障了。因為是偶發性故障,現場很難判斷是什么代碼錯誤觸發的故障。只有一個辦法,等下次再有故障發生時,自動存盤事發前后半小時左右的原始流量,供事后排障時,通過流量回放來跟蹤代碼執行步驟。一周后再次發生系統故障。非常幸運,這一回我們完整記錄下來了事發前后的流量,按照既定回放排障方法,復現了故障。因為不一樣的系統內部工作狀態,不一定能在一樣的流量負荷下,觸發同樣的故障,就好比刻舟求劍是無用功。接下來無非就是修正錯誤的代碼邏輯,只是工作量的問題。不久之后我們再次上線新系統,連續運行一個月不出問題,客戶終于接受了。產品無需完美,只要總體使用成本滿足客戶期望即可。有了這樣的商業成功案例,隨后幾年我們又把產品部署到其他客戶,小米、大眾點評、愛奇藝、拉卡拉、阿里云、易寶支付、百年人壽、世紀互聯、鵬博士數據中心、上海教育網、東華大學等相繼成為我們的客戶。
從技術轉化為產品,是個非常耗時耗力的過程。但是把產品轉化為商品,實現從“0”到“1”,同樣是個長期的過程。再往下,實現從“1”到“10”,從“10”到“無窮”,這樣一個漫長的歷程和創業相生相伴,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