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
把物聯網、人工智能這樣的高科技和傳統農業結合起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一個一線城市的創業團隊——曉雨科技,就在做這樣的嘗試。他們深入農村,決心把物聯網的技術用在大棚蔬果的種植上,希望農戶的種植不再繁重,并且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程序員要做智慧農業
曉雨科技的創業團隊中,有擅長物聯網系統架構和數據分析的高級程序員,還有曾經在松下工作過的智能硬件達人,以及擅長團隊建設和互聯網運營的管理英才。
這是團隊的第二次創業,2014~2019年團隊第一次創業的方向是汽車分時租賃設備,但是一二線城市汽車分時租賃的運營成本特別高,面臨停車問題、充電問題,難以推廣。這一次創業他們把視線投向農業。
曉雨科技CTO方意,曾經任職于瓜子二手車、Teradata、中國農業銀行, 擅長物聯網系統架構、數據分析。
方意在接受《陸家嘴》采訪時表示,團隊的幾位核心合伙人都是農村出來的,一個家里種過大棚蔬菜的合伙人提出農戶種植大棚蔬果存在著諸多“痛點”。幾個合伙人商量下來覺得這是不錯的方向,于是特地去農村考察,看到的現象是目前普通農戶種大棚蔬菜基本上還是靠經驗,手工勞作效率低下。
農戶根據對溫度、濕度、光照的主觀經驗判斷,日復一日地人工來給大棚控溫。大棚外面蒙了一層薄膜,太陽一曬,由于溫室效應,溫度就會上升,溫度太高了就需要通風讓溫度降下來,溫度低了就把風口調小一點,讓溫度升上去,到了晚上,溫度太低,還需要給大棚增溫。農戶需要沒日沒夜地守在大棚里,十分辛苦。
團隊認為,這里面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他們可以幫助農戶把控溫的事情自動化、智能化,設定種植作物后,根據作物生長階段,當天天氣,棚的方位、大小,設備自動調節風口大小,讓作物生長在最適宜的溫度。
“這樣對農戶來說,會更輕松一點,種出來的蔬果產量更大、質量更高。”方意說,“現在留在農村的都是年紀偏大的,農村的勞動力慢慢變少,需要把效率提升上來,讓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食物,這是長期的趨勢。”
打磨產品要盡早和最終客戶接觸
2019年6月,曉雨科技幾位合伙人正式開始創業,他們申請加入了陸奇創辦的YC創業營,開始做產品和銷售模式的打磨,11月份已經有五六千套的銷量,到了12月份開始天使輪的融資。
最早他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客戶應該是這樣子想的,應該是這么用的”,但實際上產品推出之后被“打臉”,客戶根本就不是那么想的。
“做產品其實要盡早和最終客戶接觸。”方意說,直到2019年10月跑了客戶之后才知道產品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以前都不知道這些需求,比如很多客戶說早上有通風去濕的需求,因為大棚密閉一晚上后棚內濕度特別大,早上需要通風讓濕度降下來。
要想控制大棚內的溫度,并不簡單,受當天天氣,棚內外溫差,風向,風速,棚的大小、方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要求控制在20攝氏度,同樣的算法在唐山地區溫度控制得很好,但到了大連效果就不太理想,大連的棚大,風也大,一陣冷風能讓棚內溫度降十幾攝氏度, 晴天和多云天氣算法也不一樣。
要想在各個地方控好溫,就需要在當地調整算法參數,最初在不同天氣做了幾套算法,但還不夠理想,最終團隊決定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讓算法自學習自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從而達到精準控溫,這也是曉雨科技的技術壁壘。
方意告訴記者,他們的客戶群主要是散戶,第一批客戶的反饋是,相比手動控溫,設備控溫溫度更平穩,尤其是在花期,溫度穩定掛果率高,產量自然也高,同時果子的成熟期也會縮短。
讓方意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年輕客戶和他的父母都是種植大棚油桃的,過去客戶父母種得更好,因為年輕人沒有那么勤快,客戶父母一直守在大棚里。用了他們的設備之后,這位年輕人就反超了父母,他種的果樹掛的果子多一些,成熟期也要早一些, 以前一個棚只能賣到五六萬,用了設備之后賣了七萬多。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銷售模式的打磨也是一波三折。基于自身的互聯網經驗,曉雨科技創始團隊最初考慮的方式是用戶裂變——賣給一個人,然后他會裂變往下傳遞。這個方法在農村效果并不是太好,農村接受新鮮事物較慢,另外產品需要安裝,自己安裝質量不太好把控。
最后他們還是覺得走傳統代理商效率更高一點。代理負責鋪貨、安裝、售后、培訓,因為代理都是當地的,熟悉當地農村市場,知道哪里大棚多,農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代理同時也會收集很多需求,反饋給公司。
技術出身的方意認為,在銷售模式的摸索上,技術型合伙人容易進入的一個誤區是,不愿意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銷售,希望去找一個高手來解決。在方意看來,在創業的早期創始人要自己跑一線市場,了解客戶、了解整個產業鏈,到底哪一種銷售模式是有效的,找一個地方試點,嘗試總結修正,快速迭代。
目前曉雨科技產品的銷售區域主要在河北的唐山,山東的濰坊、臨沂,以及東北的大連、錦州、盤錦一帶,最遠賣到了種植鮮花和多肉植物較多的云南。
談及創業的感悟,方意提到一個特別重要的理念就是要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我們應該做人們需要的東西,要從這個點上出發,實際上一切偏離這個目標的都是沒有價值的。”
通過智能硬件、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改變長久以來的農業生產現狀,讓農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這是曉雨科技團隊不懈追求的目標。
幫助大棚種植戶實現控溫只是曉雨科技邁出的第一步,方意表示,未來還要采集土壤的溫度、濕度、pH值、ec值等各項數據,來幫助農戶做土壤灌溉、施肥、打藥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