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觀 張旭華
2020年春季因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中斷,需求弱化,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12%,僅2.76億部。其中,蘋果iPhone的銷售量為3670萬部,而華為在美國貿易禁令之下,芯片供應及軟件授權均受影響,手機銷售量同比下滑17%至4900萬部。
對一家手機廠商而言,供應鏈至關重要。供應鏈中斷會導致供需失衡、質量欠佳等問題。因此,蘋果在供應鏈管理上也不遺余力,在供貨速度、成本、質量等各方面都持續優化。
庫克在2011年接替喬布斯成為蘋果首席執行官,此前他是首席運營官。當時庫克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公司全球銷售與運營事項,其中包括蘋果供應鏈的管理。
蘋果現在每年定期發布《供應商責任報告》、《環境責任報告》,并要求供應商遵守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行為準則。在社會壓力之下,蘋果還披露了《供應商名單》,其中包括兩百多家供應商的名稱和地址。這在十年前難以想象,當時蘋果以保密為由,拒絕透露供應商信息。
蘋果產品的精美,大家有目共睹。但它在ESG(環境、社會及治理)方面的變革歷程則少為人知。讓我們從蘋果的另一面,來談談手機行業的ESG。
蘋果的另一面
在今年新出爐的《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中,蘋果列舉了供應商在社會、環境兩方面的責任,并披露了它的新進展。報告同時提到,蘋果是首家榮獲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指數卓異品牌的企業。
蘋果在ESG方面力求表現,這是時代趨勢下所必需的改變,背后理由除了法律法規的要求、環保人士的監督外,還有來自股東的壓力、行業同儕的期許。
從環境人士的監督看,九年前首先對蘋果發難的,正是IPE。當時它聯合了自然之友、達爾問等民間環保組織,前后發布了兩份報告,披露蘋果手機亮麗外表后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第一份報告以《蘋果的另一面》為題,于2011年初發布,揭示了蘋果在華供應鏈中存在的各種疑慮,涉及職工安全、環境污染、勞工權益等,問題多端。例如,2008年聯建科技公司要求員工用正己烷替代酒精,擦拭手機顯示屏。正己烷揮發速度快,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次品率。但是,正己烷對健康有害,最終導致49名員工慢性中毒,造成神經損傷。2009年更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前后共12起,引發了世人對蘋果供應商勞工權益的疑慮。另外,蘋果供應商的環境污染案例亦層出不窮,當年就高達27例,甚至有多家供應商在夜闌之際以暗管非法排污。
對于這份報告所指問題,蘋果遲遲未予以回應,這惹火了民間環保組織,決定更深入調查蘋果供應鏈的問題,其后以”污染在黑幕下蔓延”為附標,發布第二份《蘋果的另一面》。這份報告更把蘋果和惠普、戴爾等公司相比,以凸顯蘋果的躲閃、逃避和不透明。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蘋果終于開始轉變態度,與IPE等民間組織展開對話。
股東積極參與
除了環保組織外,各利害相關方也對蘋果施壓,要求改正,包括蘋果最不能忽視的投資者。
針對蘋果產品對青少年用戶的負面影響,筆者曾撰“扭轉蘋果”一文,提到股東以積極行動對付蘋果,以期扭轉其負面行為。事實上,股東對付蘋果,早在2007年就已開始,當時ESG資管機構Trillium就曾依股東之意代行權利,向蘋果提交股東議案,要求消除產品中的兩種有毒物質:含溴阻燃劑和聚氯乙烯塑料。這類提案最終固可進入年度股東大會,成為被表決的議案,但更常見的訴求是成為一個抗議運動的集結點,藉以要求企業改變不當行為。企業通常在考量利弊得失后,會同意自動整改,以交換提案在表決前就被撤消。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蘋果公司承諾在一年過渡期內,逐步放棄使用含有有毒物質的零部件。面對眾多對蘋果環保問題的指責,喬布斯更主動出面,坦陳蘋果存在的問題:“蘋果在創新領域是領導者,我們希望也能成為環境領域的領導者。”
2010年,Trillium的關注點是富士康的多起員工墜樓事件,它與其他四十多家投資機構共同發表公開聲明,譴責蘋果供應鏈工作條件惡劣的問題。不久之后,公平勞工協會(FLA)針對富士康的勞工權益及工作條件進行了調查,并要求富士康打開大門,由董事長郭臺銘親自帶隊引導媒體及勞工團體參觀。一系列的積極行動,終于促成蘋果及富士康的整改方案。
此外,蘋果還遇到過一系列關于網絡安全和隱私相關的爭議問題。投資者也積極參與,提交股東議案,要求蘋果就隱私及數據安全風險做出解釋。
與其他企業一樣,蘋果的利益相關方有消費者、股東、員工、供應商、民間環境組織、運營社區等。蘋果手機熱賣,表示它受到消費者激賞。蘋果獲利豐厚,富可敵國,表示它在分紅上足令股東滿意。但是,今天股東看的不只是股利,還有公司的ESG,而蘋果這方面的行為顯然令股東不滿。正是股東的參與、非盈利組織的呼吁,才驅動蘋果的ESG變革。
實質性ESG議題
一家企業的ESG變革,應從何處入手呢?世界上有幾套知名的ESG評級體系,包括MSCI、SustainAlytics等。打開任何一家的ESG議題表,發現真是琳瑯滿目,范圍廣、議題多。譬如,MSCI的企業無形資產價值評級,就把ESG視為一個擁有3維度、10主題、37議題的龐大系統。但是,一家企業能致力于所有的ESG議題嗎?還是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選擇性地聚焦于某些特別相關的ESG議題呢?
從整體社會角度看,ESG實踐都應有助于可持續發展,至少可守住“不傷害他人”的底線。但是,當人力、財務及時間資源都有限時,企業的ESG實踐不可能涉及所有的ESG議題,而應聚焦于某些對它攸關重大的特定議題。攸關重大應與企業的利益相關方相連,常涉及這些相關方的權力、身份的正當性、訴求的緊迫性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最終都落在企業的財務績效上。
那么,企業如何發掘與它攸關重大、會影響其財務績效的ESG議題呢?事實上,ESG議題雖多,但各議題對不同行業下的實體企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譬如,S維度下的數據安全性對通信行業攸關重大,但對農產行業則否。反之,E維度下的土壤保護對農產行業就攸關重大,但對通信行業則否。現實世界里的很多案例,更凸顯了企業對某些攸關重大之ESG議題疏失時,其財務績效會受到損傷。
對于各行業攸關重大、會影響財務績效的ESG議題,可持續會計準則理事會(SASB)已經從經驗中歸納出一些通則,進行梳理,并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框架。更具體地,ESG議題可分為實質性(material)與非實質性(non-material)兩大類議題,而分類重點落在財務表現和運營績效上:實質性ESG議題對企業績效會產生影響,而非實質性ESG議題則影響甚微。
依據這個框架,可持續性議題可分為環境、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商業模式創新、領導力和公司治理等五大類,其下可再分為26個子議題,包括空氣質量、企業倫理、商業模型的穩健性、用戶隱私等。另一方面,行業可分為食品飲料、健康醫療、基礎建設等11個主行業,其下再分成77個子行業。基于這個框架,SASB制訂了一份實質性地圖,把各議題對11個主行業的實質性分成三個等級:對行業下全部公司都有實質性、對行業下多數公司有實質性、對行業下少數公司有實質性。
手機ESG與財務績效
這個框架下的系統看來雖然龐大,其實并不復雜,企業只要能把自己歸入所屬行業,就能找到對應的ESG議題。
對于蘋果,其主營業務的收入來源以iPhone手機銷售為主,其2019年年報顯示,iPhone手機凈銷售額為1424億美元,收入占比超過五成,而整個硬件產品收入占比超八成。因此,依據SASB的行業分類,蘋果屬于技術及通信行業,而歸為硬件類子行業。從SASB的實質性地圖看,與硬件相關的實質性ESG議題有供應鏈管理、原材料采購、數據安全、員工多元性及包容性、產品周期管理等。
不過,蘋果實際上并不單純是家硬件公司,它還提供軟件及內容服務。這就包括了蘋果商店、音樂、電視、云存儲等方面的服務。蘋果的次要行業歸屬于互聯網媒體及服務、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子行業。其相關實質性ESG議題就有用戶隱私、數據安全、競爭行為等。
另外,蘋果不是有邊界的傳統制造業,而是無疆界的新制造商。蘋果只掌控研發設計,而生產組裝等則由富士康等外包廠商處理。但蘋果處于供應鏈的核心位置,掌握話語權、定價權,故其實質性ESG議題除了“供應鏈管理”外,亦包括供應商所對應的實質性ESG議題。
事實上,SASB框架所指出的這些實質性ESG議題,正是蘋果過去被挑戰的痛點,也是它ESG變革的重點。特別是,打開蘋果每年定期發布的《供應商責任報告》、《環境責任報告》,其中指出的ESG目標及每年實踐進展,也是以這些實質性議題為主。
當然,在ESG的時代趨勢下,企業必須實踐ESG,也關心它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過去曾有一種迷思,認為企業的ESG評級與財務績效正相關:當企業的ESG評級總分高時,其財務績效亦較佳。但SASB對實質性ESG與非實質性ESG的區分,顯然打破了這個迷思。事實上,針對于此,學者進行了研究,結果有以下三點主要發 現。
首先,企業在實質性ESG上的評級足以預測其財務績效,實質性ESG評級較高的企業,其財務績效優于那些實質性ESG評級較低的企業。第二,企業在非實質性ESG上的評級,不能據以預測其財務績效。第三,企業在整體ESG上的評級,也不能據以預測其財務績效。
總結而言,SASB所建立的框架,能幫助手機及其他企業看清什么是攸關重大的ESG議題,而有助于優化ESG實踐的焦點。倘使企業能再通過對自身及同行的理解,針對實質性ESG實踐的具體細節予以深化和權宜平衡,則應能有利于其長期的財務表現和運營績效。
(邱慈觀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知名的 ESG 及影響力投資領域學者,張旭華是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社會責任投資專項基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