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映紅 錢鈺慧

【摘 要】目的:探究在血站采血護理過程中予以溝通交流的護理效果及其對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研究樣本從本血站獻血者中選取,總例數(shù)為50例,研究時間始于2018年6月,止于2019年6月,依據(jù)護理方案的異同進行分組,實驗組予以溝通交流護理,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對比兩組獻血者護理結(jié)果。結(jié)果:研究明確,實驗對照兩組在護理滿意率上存在差異,其中實驗組較高(P<0.05);實驗對照兩組在應激反應指標上存在差異,其中實驗組較優(yōu)(P<0.05)。結(jié)論:據(jù)此研究證實,在血站采血護理過程中予以溝通交流護理,能提高獻血者護理滿意率,并改善獻血者應激反應。
【關(guān)鍵詞】血站采血;采血護理;溝通交流;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在血站中,獻血者往往會由于自身的因素在采血后出現(xiàn)各類應激反應。特別是對于初次獻血志愿者而言,加上其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導致應激反應加重,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性的健康問題,嚴重影響了獻血者的積極性,不利于血站工作的開展。而針對這一情況,血站一般會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但護理效果不理想。而從當前的情況上分析。需要增強護理干預力度。溝通交流護理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案,能夠通過溝通的方式對獻血者情緒進行穩(wěn)定。本研究特對本院血站獻血者予以不同的護理方案,探究溝通交流的護理效果及其應激反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血站獻血者,總例數(shù)為50。始于2018年6月,止于2019年6月,將50例樣本依據(jù)護理方案的異同分組,分組比例為25:25。對照組25例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限制為18-45歲,平均年齡值(31.1±2.2)歲;實驗組25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限制在18-46歲,年齡平均值為(30.1±2.1)歲。研究獲得獻血者支持,兩組資料數(shù)據(jù)差異不影響研究科學性。
1.2 方法
實驗組予以溝通交流護理,①言語溝通護理,獻血者需要填寫評估表格,護理人員在一旁進行指導填寫,并且耐心解答獻血者所提出的問題,進而采用鼓勵崇拜的語氣進行交流,告知獻血者獻血時血量維持在200ml到400ml之間,并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緩解。②非言語溝通:在溝通交流護理過程當中,需要從護理人員的的接待態(tài)度上分析,面部表情始終保持微笑,避免由于過于嚴肅進而導致獻血者出現(xiàn)緊張情緒,另外在獻血的過程當中,需要把握采血的方式,給予輕撫的手勢。③情感溝通:護理人員需要與獻血者進行溝通,并站在相應的角度上對獻血者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行消除,并予以針對性的指導,采用快速輕柔的動作,降低穿刺的不適感,緩解其負面情緒。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滿意率、②應激反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護理滿意率
研究明確,實驗對照兩組在護理滿意率上存在差異,其中實驗組較高,兩組對比統(tǒng)計差異值合理(P<0.05)。
3 討論
應激反應是獻血者一種常見的不良反應,特別是對于初次獻血者而言,由于心理情緒過于緊張而導致的。其癥狀輕者休息片刻之后即可緩解,而癥狀比較嚴重獻血者則可能因此退出獻血隊伍。如何減少獻血者的應急反應是當前血站采血護理中的重點問題[1]。而從當前的情況上看,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無法滿足需求,因此需要予以溝通交流護理的方式緩解獻血者負面情緒,并且進一步減少獻血者的應急反應[2]。在具體的護理中,能夠采用語言交流、肢體交流以及情感交流的方式緩解獻血者的心理情緒,并詳細介紹獻血者的疑惑,取得獻血者信任感[3]。
研究中,研究明確,實驗對照兩組在護理滿意率上存在差異,在應激反應指標上存在差異,其中實驗組較優(yōu)(P<0.05)。
綜上,據(jù)此研究證實,在血站采血護理過程中予以溝通交流護理,能提高獻血者護理滿意率,并改善獻血者應激反應。
參考文獻
韓萍.中心血站采血護理人員與青年獻血者溝通技巧體會[J].健康必讀,2019,(3):107.
楊云峰.中心血站采供血人員與青年獻血者溝通技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1):433-434.
寧正穎.血站采供血護理人員與青少年獻血者溝通技巧探究[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9,(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