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義 王子敏
摘要: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新時代背景下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條件。“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雖然逐漸成熟,但是還存在共享信息平臺搭建、終端產品應用不足、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不全等問題。文章分析了江蘇省養老產業發展現狀以及養老新需求、新特點,結合人工智能等相關應用技術的發展,認為模塊化供給以及“淘寶式”養老服務交易平臺建設將會對養老產業產生顛覆性變化。在此基礎上,探索江蘇智慧養老的實現路徑,提出加強建設共享信息平臺,建立智慧養老制度標準以及培養養老人才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現狀;新信息技術;智慧養老;實現路徑
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中國老齡人口的比例在不斷上升,老齡化的程度逐漸加重。傳統的養老服務因存在養老資源供給少、服務水平相對較低等問題,已經越來越難滿足不斷增長的養老需求。老齡化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給解決養老問題帶來了希望的曙光。“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能夠將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行業舊模式兩者相結合,以互聯網作為平臺,信息技術為核心,數據資源為要素,通過與養老產業的不斷融合促進養老產業的智能化、便捷化以及人性化發展,為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提出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
1、智慧養老發展現狀
已有研究關注互聯網與養老模式創新、融合發展等觀點。如鄒俊(2015)認為,大數據能夠跟蹤記錄老年人的生活數據,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可以深度挖掘養老服務,使養老服務更加個性化、智能化[1]。孫文燦(2015)認為,“互聯網+”與養老產業相結合,既能延伸拓寬養老服務相關產業鏈,也能夠創新發展養老服務的內容及模式,對于養老產業發展空間非常巨大[2]。M Aanesen等學者通過定量研究方法,評估了智能家居技術在家庭護理方面的使用成效,結果顯示出智能家居技術具有成本效益[3]。童星(2015)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當與“互聯網+”等技術相結合,通過“互聯網+”與物聯網和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破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所存在的相關難題[4]。
也有對通過互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養老產業實現路徑的研究。如張泉(2016)認為,“互聯網+”與養老產業的融合,實質上就是傳統養老服務的供給者,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信息技術手段,重新優化配置養老資源,既能滿足養老服務多樣化需求,也能提高各個養老服務供給主體的服務效率[5]。睢黨臣等(2016)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互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能有效地解決養老服務供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并提出構建“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實現路徑[6]。李長遠等學者(2017)提出智慧養老模式需要在一個共享平臺上,實現資源的整合、信息的互通以及不同養老模塊之間的對接,在此基礎上,才能使得養老供給與需求各方實現高效互聯互通[7]。
2、江蘇養老新特點及新信息技術特征
2.1 相關利益群體的需求特征及養老院角色轉變
新時代條件下,養老產業中不同群體的需求所表現出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子女更多的是希望隨時都能觀察監測到父母的情況,自己也能遠程操控幫助老人做事。從政府角度看,政府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公共平臺,將省內各市縣的養老數據資源共享到數據庫里,記錄和跟蹤養老情況,完善和改進省內養老體系建設。養老新需求和新特點的變化必將導致養老院角色的轉變。服務機構就需要去市場采購老年人及利益相關者所需要的服務,這些服務既可以由服務機構自己生產提供,也可以通過外包的方式來提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養老院更多可能類似于第三方平臺機構,未來任何的養老服務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獲得,養老院將從服務提供者向采購者和集成者的角色轉變。
2.2 新時代信息技術應用特征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信息資源開始變的多種多樣,并且種類也更加豐富,而這些新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打破信息阻塞等相關問題。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程度整合養老相關資源,實現對資源的最大化有效利用。此外,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將養老服務的多種資源都整合到該平臺上,從而可以給供需雙方提供信息交互[8]。“互聯網+”時代,以大數據為樞紐,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及硬件,搭建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借助線下智能設備深度挖掘養老需求,通過線上信息的收集,向線下提供信息反饋,高效精準的向老年群體提供所需養老服務,最終形成線上-線下-線上的循環模式[9]。
3、江蘇新信息技術基礎與養老實現路徑
3.1 江蘇人工智能在養老產業中的應用基礎
大數據時代,信息資源的運用價值不斷提高,養老產業的發展必須緊密對接大數據的發展要求。大數據可以深度挖掘養老新需求并對其記錄跟蹤,在此基礎上對老人健康狀況進行分析與預測。通過大數據應用能夠實現養老、醫療等相關信息資源的對接與共享,建立起動態、可監測的資源傳輸和分析技術。“互聯網+大數據”養老體系能夠通過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多種信息通信技術的綜合使用,為智慧養老體系打下基礎[10]。此外,智慧養老也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大數據對養老服務的監測必須通過智能終端設備來完成。智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將加速智慧養老的高效發展,智能設備跟蹤記錄的數據可以直接傳輸到數據平臺,同時數據平臺會向老人反饋健康信息,提醒老人采取相關措施[11]。
3.2 融合養老產業的路徑實現方式
江蘇省智慧養老實踐在省內不同市縣已經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南京玄武區建立了市級養老服務平臺,在該平臺上可以獲得咨詢養老項目、跟蹤養老服務等許多項目。無錫市濱湖區太湖養老服務中心為了照顧到服務的范圍面,通過智能化和精準化的手段將服務送到每個社區及家庭[12]。這些城市的實踐探索為江蘇更好的發展智慧養老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模塊化供給對于“互聯網+”養老至關重要,將傳統養老產業中不同的體系劃分成不同的模塊進行專業化生產和供給,既可以降低養老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養老質量和效率。此外,注重智慧養老服務的“淘寶式”平臺建設,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是發展智慧養老的關鍵一步,將養老產業中所有的養老產品或服務,依靠信息平臺通過重組融合使之更加便利。通過這個信息服務平臺,所有的養老需求都能在平臺上得到滿足,功能類似于第三方淘寶平臺,只要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在該平臺上都能找到相應的服務。
4、對策建議
基于江蘇省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促進智慧養老建設,提出一些發展對策:
4.1 規范養老標準,加強扶持力度
建立比較公平的養老行業市場進入機制,同時在允許的范圍內,向社會資本開放。另外,統一規范相關技術標準,使養老、醫療、社保等系統能夠互聯互通,真正提高智慧養老的發展水平質量。最后,平等對待公私機構,包括政策以及待遇等方面。此外,通過政策削減企業和機構的阻礙壁壘,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必要的利益,以此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投入到智慧養老產業的建設發展中來。
4.2 搭建信息平臺,實現信息互通
智慧養老服務是一個龐大的項目工程,需要多個機構部門的相互配合協調。因此,需建立一個監管機構,負責對養老數據庫進行相關建設、管理并監督,其中包括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在某種程度上,該機構統領管轄省內所有養老的數據,實質上為一級養老數據平臺。因此監管機構最好由政府部門來成立,從而保障其公正性,進而保證老年人信息的安全。
4.3 多渠道培養智慧養老人才
鼓勵有為的年輕人從事養老服務行業。一方面,要引導扶持高校養老服務專業建設。如江蘇高校眾多,通過出臺相關招生計劃及獎勵措施等方式加強養老人才隊伍建設。除此之外,加強養老服務人才的職業培訓。包括對傳統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年輕中低學歷下崗職工等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國家出臺養老護理各級資格證書等級考試,增加智慧養老服務人員的就業數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鄒俊.“互聯網+”時代的居家養老[J].城市住宅,2015(6):26-29.
[2] 孫文燦.“互聯網+養老”未來空間無限[J].社會福利,2015(5): 9-11.
[3] Margrethe Aanesen, Ann Therese Lotherington, Frank Olsen. Smarter elder care? A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 elder care [J]. Health Information Journal,2011,17(3): 161-172.
[4] 童星.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應對老齡化[J].探索與爭鳴, 2015(8):69-72.
[5] 張泉,刑占軍.“互聯網+居家養老”概念辨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6(1):12-15.
[6] 睢黨臣,彭慶超.“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28-135.[7] 李長遠.“互聯網+”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5):67-73.
[8] 李莉,于嘉懿,楊雅楠.大數據背景下智能化綜合養老服務平臺研究: 基于資源整合視角[J].現代管理科學,2017(1):6-8.
[9] 于瀟,孫悅.“互聯網+養老”:新時期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17(1):58-66.
[10] 屈芳,郭驊.“ 互聯網+大數據”養老的實現路徑[J].科技導報, 2017(16):84-90.
[11] 謝意濃,謝榮華.大數據助推養老產業的發展研究[J].中國商論, 2017(15):146-147.
[12] 莊雨婷,桂曉瑾,王有志.江蘇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實踐與對策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8(21):4-6.
作者簡介:
黃忠義,碩士,現就讀于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產業經濟與管理;
王子敏,博士,副教授,現就職于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產業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