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和胰島β細胞進行性功能衰竭為主要機制的疾病。近年來,肥胖T2DM患者逐年增多[1],據美國國家糖尿病協會報道,輕、中、重度肥胖者發展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分別是正常體質量者的2,5與10倍[2-3],T2DM合并肥胖的患者多伴有嚴重的胰島素抵抗和血脂代謝異常,艾塞那肽作為新型降糖藥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是合成肽類,最初在鈍毒尾蜥(LizardHelodermasuspectun)中發現,具有增強葡萄糖依賴的胰島素分泌和對抗高血糖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艾塞那肽對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指標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的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在18-58歲,所選患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及《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中肥胖診斷標準相符(體質量指數≥28kg/m2)[4];排除標準:繼發性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甲亢、消化系統等疾病;有肝腎功能異常;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首先對患者進行健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相關教育,使患者了解到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對身體的損害以及其引發的并發癥等,使患者建立起控制體重、降低血糖、降低血壓的動力。囑患者糖尿病、低脂、低鹽飲食,適當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其次患者接受GLP-1受體激動劑艾塞那肽(百泌達劑型分別為5ug與10ug),初始劑量每次5ug,每天2次,4周后根據臨床效果調整為艾塞那肽每次10ug,均為早、晚餐前60min內皮下注射;整個治療療程12周。
觀察和記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體重、體重指數(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膽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島素(FINS)、等指標和記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應用穩態模型評估法評估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6.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SBP(mmHg) 133.46±1.84 128.88±1.36*DBP(mmHg) 87.6±1.31 85.98±1.31*體重(Kg) 94.44±2.03 90.10±1.95*BMI(kg/m2) 30.98±0.41 28.78±0.24*TC(mmol/L) 5.65±0.31 4.16±0.07*TG(mmol/L) 3.51±0.26 1.30±0.05*HDL-C(mmol/L) 0.92±0.03 2.28±0.08*LDL-C(mmol/L) 3.13±0.11 1.53±0.05*
表2 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FBP(mmol/L) 11.41±0.40 6.22±0.12*2hPG(mmol/L) 15.80±0.41 7.80±1.18*HbA1c(%) 10.33±0.29 6.42±0.08*FINS(mU/L) 114.88±7.73 68.54±1.99*HOMA-IR 8.80±0.80 2.41±0.15*HOMA-β 46.05±4.33 63.98±2.71*
本研究中,28例患者出現輕度胃腸道反應,如腹脹、食欲下降、惡心,4例患者出現頭暈,但通過對癥處理、注意飲食,調整用藥劑量從小劑量開始加量后患者可耐受,且無低血糖發生。其中56例病人有50例完成12周的臨床觀察,4例因經濟因素拒絕繼續使用艾塞那肽退出,2例因外地病人失訪。
肥胖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密切相關,一方面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與肥胖、糖尿病等的發生機制有關,另一方面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機制又與肥胖及糖尿病等的病理變化有關,互為因果,其間關系錯綜復雜。胰島素抵抗指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等)對外源性或內源性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在機體的早中期,機體為了克服胰島素抵抗,代償性分泌過多的胰島素,引起高胰島素血癥。因此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當胰島β細胞功能出現缺陷,對胰島素抵抗無法進行代償時,則發生2型糖尿病。此外,高胰島素血癥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心輸出量、使血管收縮及平滑肌增殖,引起血壓升高。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是脂肪代謝異常,在胰島素抵抗狀態下,胰島素抑制游離脂肪酸釋放的作用減弱,導致游離脂肪酸增多及極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減低使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分解減少,從而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增加,相應的是高密度脂蛋白減少,從而導致血脂紊亂。因此對于新診斷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干預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較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島β細胞功能方面的差異,目前學術界傾向于對新診斷和病程較長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差異化治療[5]。針對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采用差異化個體化治療,主要是針對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保護和恢復進行治療,進而使胰島β細胞能更好地發揮作用[6]。艾塞那肽屬于人工合成腸促胰島素分泌類似物,當人體葡萄糖濃度升高時,艾塞那肽通過腸道吸收后可促使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此外患者血糖升高同時,會促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分泌,而艾塞那肽可降低高胰島素血癥水平。艾塞那肽還可增加胰島β細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的作用,除直接降低血糖外,艾塞那肽可以延緩胃排空、抑制食欲、減少食物攝入、減低體重并改善胰島素抵抗;并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異常[7],具有潛在的心血管保護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體重、BMI、FPG、2hPG、HbA1c等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TC、TG、LDL-C等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良反應輕度可耐受,無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綜上,艾塞那肽對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指標的影響明顯,在降低患者血糖的同時,可減輕患者體重和血壓,改善血脂紊亂,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功能,且安全性高,為糖尿病長期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