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政,張志昌
(1. 湖北航天醫院,湖北 孝感;2. 湖北省云夢縣人民醫院,湖北)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療機構陸續發現多例有華南市場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年1月7日,該病毒鑒定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novelcorona virus pneumonia,NCP),簡稱新冠肺炎,其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WHO已將該疾病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采取甲類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命名為SARS-CoV-2[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較長,且潛伏期也具備較強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至2020年5月17日0時,國內COVID-19患者累計確診84487例,累計死亡4645例,累計死亡率為5.49%[2]。云夢縣人民醫院承擔了云夢本縣域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本文分析本院收治的30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臨床特征。
選取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日湖北省云夢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患者,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3]診斷標準確診的輕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300例。
詢問調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分布、性別、年齡,有無疫區居住史或接觸疫區人員病史,有無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基礎疾病,發病時的癥狀(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神經系統等方面癥狀),接觸疫區或來自疫區人員到發病時間,是否存在家族聚集性發病,入院后第1次的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AST、ALT、肌酐、尿素氮、LDH、CK、CK-MB、及胸部CT表現。并分析病情嚴重程度是否與性別、年齡、有無基礎疾病、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AST、ALT、肌酐、尿素氮、LDH、CK、CK-MB等相關,并將相關的指標與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回顧性分析。
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率或構成比(%)表示,使用χ2檢驗進行多組之間的比較,必要時使用連續性校正公式或Fisher精確檢驗計算χ2值;計量資料以±s表示,方差分析用于多組間比較,并進行兩兩比較;不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使用非參數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法分析,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截至2020年4月1日,我院一共30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年齡為(4.6±16.9)歲,男性(180人)所占比例(60.0%),女性120人,所占比例(40.0%),男性多于女性。居住于湖北武漢或經過湖北武漢的患者為第1代病例,為120人,占比40.0%;接觸來自湖北武漢人員的患者為第2代病例,為150人,占比50.0%,仍有30人無疫區居住、停留史及病患接觸史。接觸疫區或來自疫區人員到發病時間(6.4±3.9)d,最長約15d,最短約1d,中位數6d。
病情嚴重程度中,普通型(83.7%)占大多數,其余依次為重型(11.2%)、輕型(4.1%)、危重型(1.0%)。目前可追溯到住院患者中的≥2人的家族聚集性發病的家庭50個,共110人,占比64.2%,其中感染人數最多的家庭為10人。
COVID-19患者仍以咳嗽(67.9%)、發熱(59.6%)為主要癥狀,其次癥狀為咳痰(30.9%)、氣促(20.4%)、腹痛腹瀉(9.1%)、頭昏頭痛(8.2%)、納差(4.4%)、惡心嘔吐(3.4%)、胸悶胸痛(3.4%)。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加重,患者年齡逐漸增大,3組年齡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兩兩比較,僅發現輕型組與重型組,普通組與重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0)。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3組中有明顯差異;高血壓和冠心病患病率,3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肌酐、尿素氮、ALT、AST、 LDH、CK、CK-MB、紅細胞沉降率、B淋巴細胞計數及 B淋巴細胞百分比在各個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重型組的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低于普通組,重型組的 C反應蛋白明顯高于普通組及輕型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指標在輕型組與普通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中各個臨床指標的差異
270例患者(90%)的胸部CT提示雙肺呈現多發小斑片影,或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符合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學特征。
相關性分析發現病情嚴重程度與年齡、患2型糖尿病、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而與淋巴細胞計數呈負相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各個臨床指標的相關性
將患者是否為重癥作為因變量,將上述分析中有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提示C反應蛋白升高、為反映重癥COVID-19的獨立影響因素(OR分別為4.432、0.163,P<0.05)。
2019年12月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武漢流行并迅速擴散至全國各地[3-4]。冠狀病毒是一類具有包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宿主包括鳥類、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等現已證實COVID-19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少數經氣溶膠與消化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4].張永振團隊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樣本的RNA測序鑒定出了一種來自冠狀病毒科的新型RNA病毒,該病毒與一組SARS樣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屬,Sarbecovirus亞屬)最為相似(89.1%核苷酸相似性)[5]。本研究顯示常見癥狀是發熱,其次是畏寒、咳嗽和乏力,少部分出現咽喉痛、腹瀉25例與目前相關研究結果相符[6-9],但氣促發生率遠低于其他研究(47.1%)[10]。少數COVID-19患者在數日內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病灶迅速進展出現呼吸窘迫、低氧血癥變為重癥或出現呼吸衰竭、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衰竭甚至死亡[6]。
在收治的COVID-19患者中,約有50個家庭出現聚集性發病,特別是有1個家庭感染人數達10人。家庭預防是防控的主要途徑,所以特別注意家庭聚集事項。有條件情況下,所有接觸史或者有疫區生活史的人群應完善胸部CT[11]及核酸檢測。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年齡及患2型糖尿病有關,需警惕高齡患者特別是有2型糖尿病基礎的患者發生感染及發展成為重癥的可能。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物,在多種炎癥刺激下循環增加。CRP可能有助于區分細菌性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相關性肺炎[12]。但也有學者認為CRP水平不適用于定義感染類型[12]。
我們發現,COVID-19患者外周血中CRP明顯升高,且隨著病情加重均有升高趨勢,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降低更為明顯表明SRAS-COV-2和SARS病毒一樣,可能主要作用于淋巴細胞尤其是T淋巴細胞[13]。明顯升高提示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降低、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的COVID-19患者發生肺部病灶進展的風險更高有助于早期識別發生病灶進展轉為重型的轉變。
通過回歸分析顯示CRP升高是病情嚴重獨立影響因子,提示患者肺部損傷與炎癥因子釋放密切相關,所以對于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可能是治療COVID-19的一個重要方向,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