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 靜 江蘇省常州市中吳實驗學校
曾振華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寶龍幼兒園
戶外活動,作為幼兒園主要的活動之一,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創設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不僅有助于激發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和需要,使其身體機能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而材料是幼兒戶外活動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幼兒戶外活動直接作用的對象。合適的材料能引發幼兒的戶外活動,并支持幼兒戶外活動的進一步發展。缺乏適宜的材料,就會導致幼兒戶外活動形式單一,幼兒間沖突的可能性加大,游戲創造性不足等問題。因此,戶外材料的投放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幼教工作者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
教師們認識到了戶外材料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努力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提供適宜的材料,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充分發掘幼兒的潛能。但是,很多教師仍然沒有很好地轉變觀念,以成人本位去思考問題,無視兒童立場。在投放材料時常常是盲目、隨意的,大多只是提供幼兒園統一采購的基本材料。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幼兒不一定需要教師提供的材料,而真正需要的材料卻一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戶外游戲形式單一,內容重復,創造力不足,無法順利地向高水平游戲進階。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器材多由教師和幼兒園投放,主觀隨意性大,投放控制性強,脫離幼兒活動實際,造成使用率偏低。
2.投放器材種類不豐富,各類器材之間不能很好的銜接配合利用,系統性不強,導致不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幼兒多元發展的需要,缺乏選擇性和層次性。
3.器材投放數量較少,不能滿足較多幼兒同時游戲的需要,容易導致沖突,幼兒活動受限制。
4.投放的自制器材,由于制作工藝的限制,有一些存在安全隱患,耐用性不強。
5.器材玩法單一,探索性不強,不利于幼兒創造多種玩法,不能較好地激發幼兒對戶外游戲活動的興趣與熱情。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就要轉變成人本位的觀念,分享材料控制權,讓幼兒成為戶外材料收集、投放和使用的主人。那么,如何體現幼兒的主人地位,方便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得到適宜的材料呢?
吃過自助餐或者逛過超市的人都會發現,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想法選擇想要的東西,這份自由讓人愉悅。我們何不把整個戶外打造成一個大型的“材料超市”,以滿足幼兒自由選用材料的需要?于是,“戶外材料超市”便誕生了。
1.提供綜合貨架,豐富區域活動。
在構建“材料超市”初期,我們按照戶外區域的劃分,在每個塊戶外活動區都設置了材料架或者小木屋、鐵皮房、雨棚等,用于存放與該活動區相應的活動材料。如球區材料架上是各種球,娃娃家是各種餐具、服裝等……可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貨架和庫房雖然便于幼兒取放材料,但每個區域材料類型過于單一,不能很好地支持幼兒利用材料創造性的游戲。如在娃娃家,幼兒需要皮球作為西瓜,可娃娃家沒有,要到很遠的球區才能拿到,就放棄了,因而無法實現。按照活動區活動類型在貨架上擺放相應材料,使得材料重復率高、利用率低,實際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費。此外,由于取放材料都在相對固定的區域,造成幼兒活動范圍小,區域之間缺乏交流。
因此,后期我們做了調整。在保留原有區域劃分特色的基礎上,每個大型區域都有綜合材料架,或者在兩個小型區域間有共用的綜合材料架,供幼兒選擇使用。這些材料在貨架上形成一個開放式“超市”,每名幼兒都可以來選取需要的材料。幼兒不僅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材料,還可以彼此分享、交流、討論、提出建議。例如,球區仍是以各種球類材料為主,同時也提供有鍋碗瓢盆、燒烤架等娃娃家的材料,還有推車輪胎等其他材料。在球區,幼兒不僅可以花樣百出地玩球,還可以有其他類型的游戲穿插其中,豐富了這片區域內幼兒的戶外活動。

2.提供推車,支持材料的流動使用。
在戶外活動時,幼兒有時不滿足于一個區域現有的材料,他們需要把其他區域的材料帶到另一個區域游戲,材料會串區域使用。他們提出了需要像超市一樣有能推動的小車,用來運輸材料。于是我們給一些箱子、輪胎等加上了輪子。讓幼兒能夠帶著他們喜歡的材料、喜歡的伙伴到喜歡的區域進行游戲。“我要拿磚到草地上搭個房子”“我要用沙子做芝麻糊”“我需要長凳在這里做斜坡”……幼兒經常從貨架上拿自己需要的材料,穿梭于各個區域之間。
“材料超市”逐漸構建完善,每個區域都有區域游戲材料和綜合游戲材料,各區域間材料可以互通,這極大地解放了幼兒的創造能力,使游戲豐富起來,更有層次性。這種“材料超市”絕不只是簡單地供應材料,而是讓幼兒通過與材料互動來提升創造力。這種互動體現在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材料開展游戲活動。
如果僅僅只是做到以上的架構,“戶外材料超市”仍沒有完全脫離成人本位的束縛。仍然是由教師提供活動材料,幼兒缺乏控制權,仍不能自由投放自己想要的材料,選擇權受到限制,游戲的創造力不足。“材料超市”的許多教育價值會被埋沒。因此,我們分享材料控制權,轉變教師與幼兒的角色。在“材料超市”中幼兒的角色有三個轉變。
1.從“顧客”轉變為“供貨商”,根據需要自由進貨。
曾經我們開展過“斜坡”的主題,幼兒喜歡制作各種斜坡,并在上面滾動各種物品。“超市”里能滾動的各種材料,如瓶蓋、玻璃珠等供不應求。我們就引導幼兒思考:“材料不夠了,怎么辦?”“再拿點來。”“我明天就帶來。”“我也去家里拿。”幼兒紛紛表態。第二天起,陸陸續續有不少幼兒帶來了小球、玻璃珠、瓶蓋等,大家商量著投放到“材料超市”里。
我們有意識地通過構建“材料超市”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從“超市”創辦的那一刻起就讓幼兒認識到“這是我們自己的超市”,知道自己不僅是“顧客”,同時也是“供貨商”;不僅從“超市”獲取材料,還要為“超市”提供材料。現在幼兒經常會關心“超市”的貨品情況,缺貨了就主動從家里帶來補上,而不再是一味地尋求教師幫助了。
2.從“消費者”轉變為“管理員”,分類整理及制作標簽。
隨著幼兒自己的進貨,材料架上的材料品種越來越豐富,數量也越來越多。這給幼兒找材料加大了難度。以往都是教師制訂好標簽,分門別類放置材料。材料超市開放以后,我們引導幼兒自己首先到附近小區超市里進行觀察,然后討論,制訂方案。幼兒們先在自己班級里把材料分好,并繪制標簽,再由教師幫助匯總,貼上標簽,然后一起投放到戶外材料架上。這樣一來取放材料就方便多了。幼兒還制訂了取放規則,提醒同伴們使用材料的注意事項。
現在,“超市”里既有幼兒園提供的材料,也有很多材料是先由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收集,再由幼兒自己分類整理,用獨特的符號作好標記。幼兒通過親身實踐,滿足自己的需要,獲得經驗的增長,是真正的“在生活中學習”。
3.從“使用者”變為“推廣者”,嘗試制作材料使用說明書。
有了自主的“戶外材料超市”,幼兒能經常使用到新的材料。有的幼兒對新材料的使用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鼓勵他們把在游戲中的新發現、新發明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張貼在材料架上,供其他幼兒參考學習。我們稱之為“材料使用說明書”。幼兒們相互借鑒,游戲水平能很快提高,對材料的使用越來越靈活,材料之間、材料與幼兒之間能加強互動,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幼兒為工具類材料制作說明書,用文字、圖畫和各種符號記錄在卡片上,使表達和創造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在“戶外材料超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由原來的設計師、建筑師和管理者,轉變為幼兒的咨詢師和助手,支持和幫助幼兒的創造與表達。
例如,在一次“火車”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想在操場上鋪設一段火車“軌道”。有的用碳化積木鋪設了一段,有的選擇硬紙板鋪設,還有的選擇泡沫墊,并找來很多樹枝放在上面做枕木,還用顏料涂上顏色。最后他們再把幾段“鐵軌”連接起來。誰知不同材料本身有大小,做成的“鐵軌”也有寬窄,接不起來。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因為幼兒雖然能根據需要選用一些材料,但往往會忽視材料之間的差異性。他們拿到材料就想用,根本不會考慮尺寸和種類。教師在開始階段應充當“咨詢員”的角色,引導幼兒思考選擇的材料是否合適,需不需要先進行加工,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品。要注意的是教師并不是代為選擇,而是提出建議,提供指導。在指導幼兒收集整理材料時,教師還引導他們區分低結構材料和高結構材料,原材料和半成品。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幼兒先加工制作出一批大小相同的硬紙板,這樣他們很快就拼好了一長條“鐵軌”。當“鐵軌”鋪到墻角邊時,怎樣讓它拐彎又成了新問題。幾個幼兒想了很久還是束手無策。這時,我們拿了一塊扇形積木放在拐角處,孩子們很快受到啟發,準備將“超市”里的長方形硬紙板剪成一塊扇形補在拐角處,可是怎么剪都剪不好。最后,教師遞給他們一塊正方形硬紙板,“鐵軌”終于拐彎了。
“材料超市”分享了控制權,幼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材料,而是成為材料真正的主人,有了自主管理的機會;“材料超市”還賦予了幼兒選擇權,幼兒對于玩什么、怎么玩有了更加充分的決定權;“材料超市”更鍛煉了創造力,不斷疊加變換的材料,既保證了游戲的延續性,又能時刻保持新穎的刺激,激發幼兒不斷地探索。“材料超市”的構建給了幼兒自主學習和管理的機會,是對幼兒園戶外材料自主投放的一次有益探索,是課程游戲化理念的一次創新實踐,是對“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游戲精神的追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職責減輕了,相反,需要教師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對幼兒在材料的管理上給予適宜的鷹架支持,從收集、篩選、分類、投放、使用到回收整個循環過程,適時、適度地為幼兒提供幫助,引導幼兒維持戶外材料的正常運轉,使幼兒順著搭建的支架實現自主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