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萍
(云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8)
近幾年,建筑行業所呈現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在對項目進行設計和建設時,有關人員更傾向于引入先進理念與技術,希望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建設效果,而負責結構設計工作的人員,也逐漸將重心轉向創新與把控細節上,力求使所設計結構滿足行業、項目所提出的要求。從宏觀層面來說,結構所指代內容不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堆砌梁柱,對其所提出要求自然也不再是隱藏和遮蓋。對大部分建筑而言,設計結構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結構加以表現的過程,建筑作為載體,可對結構精致度和美觀性進行直觀表達與呈現,以鋼結構為代表的部分結構,擁有較常規結構更為夸張的表現力,負責結構設計工作的人員,其職責主要是對建筑想要傳達的理念,進行系統而精準的闡述[1]。部分對結構語言擁有較高要求的建筑,所依托結構的形式往往更加復雜,無論是辨認、計算還是展開其他工作,均擁有較高難度,如何高效完成對結構脈絡進行理順的工作,在化繁為簡原則的指導下,完成梳理系統及后續環節,自然成為研究重點,下文將以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為例,對鋼結構體系所適用設計策略進行梳理,供有關人員參考。
若建筑方案復雜度較高,通常難以在短時間內對結構體系進行辨明,并對切實可行的設計思路加以確定,此時,設計師可先對建筑規律進行辨別,再以傳遞力的方式與路徑為依據,得出可為日后工作提供指導的結構體系,結合計算結果調整體系,使其趨于平衡,設計軌跡隨之形成。
以某文化藝術中心為例(如圖1),該建筑主要由音樂廳、歌劇院和多功能廳構成,從外形來看,屬于典型的形態自由建筑,與科斯特地貌所特有山脈形態相似,屋頂多建設于主體建筑周圍,無論是獨有的造型,還是與自然相似的形態,均增加了辨認結構體系的難度。在對其進行設計時,設計師應對傳遞力的路徑進行分析,“山峰”是不規則屋頂,參照拱的方向對坐標進行設置,確保各拱都有與之對應的桁架曲線,且與屋頂走勢相契合。對各拱進行連接的構件為次梁,旨在使結構穩定性獲得有力保障。而山形大廳所對應首根坐標軸及末根坐標軸,均為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質的墻壁,這樣做可使結構擁有更加理想的抗側力性能。出于使建筑呈現出良好漂浮效果的考慮,設計師決定將山形屋頂和云彩屋頂斷開,要想實現這一設計,關鍵要對人字形橋梁進行建設,三個端點分別對應三個支座,連接三個大廳,對傳遞力的路徑加以了解后,設計師自然會擁有更加清晰的設計思路,設計難度隨之降低[2]。
圖1 文化藝術中心
在確定傳遞力的方向與路徑后,設計師就應將重心轉向對結構體系所擁有穩定性、整體性進行強化的方面,對設計工作而言,上述環節擁有無法被替代的作用。例如,某地所建設體育場,采用了懸索結構,此體育場共有座位六萬余個,由于體育場需要滿足的功能相對具象,將輪輻式屋頂轉變為不規則屋頂,經過數年實踐才趨于完善,對需要分階段建設的懸索結構進行融入,其難度自然不言而喻。此體育場的屋頂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外圈壓力環、自錨拉力環,任意軸向結構單元所對應結構均為五段結構,其構成分為受拉鋼索及空氣柱,懸挑距離的最大值為20 m,對其進行連接的構件為鋼索節點,數百個經過調整的鋼索節點,為懸空柱和拉力環的連接穩定性提供了保障。在對此體育場進行設計時,甲方要求分段施工,這是因為此體育場所承辦比賽數量較多,施工方要把握不同賽季的間隔時間,完成對體育場進行拆除及重建的工作。一般來說,只有完成主體結構的建設后,施工方才能安裝懸索屋頂,要想如期完成施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同時對拉力環及壓力環進行建設,在此過程中,設計師應對以下內容引起重視:對壓力環進行安裝的位置相對固定,即結構上部,而對拉力環、軸向鋼索進行安裝的位置,多為內場地面,待壓力環安裝完成,再對二者進行拉緊并提升。
另外,此體育場還對懸吊觀景廊進行了建設,位于屋頂內沿的觀景廊,能夠給人以最直觀的震懾力。事實證明,懸索結構所表現出特征較為明顯,即用鋼量小、質量輕,當然,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也十分明顯,其穩定性往往難以得到有力保障,風荷載成為屋頂形變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對結構進行動態分析很有必要,只有逐一核實不同工況所對應振動與形變情況,才能減小風荷載所帶來影響。驗算結果表明,柔性結構所出現振動,其持續時間往往較剛性結構更長,疲勞分析自然也成為需要設計師關注的重點,上文所提及景觀廊所處位置為拉力環之上,箱體所處位置均為軸向鋼索間,這也導致箱體運動、錯位與懸索屋頂擁有較高一致性,無論是變形的程度,還是其不規則性,均以較為明顯的方式被表現了出來,只有全面分析并設計箱體的連接細部,才能使其擁有更為理想的穩定性。
調查所得結果表明,目前,一定比例建筑兼有簡潔的外表和復雜的結構,詳細來說,就是外觀并不復雜,對內在結構進行探究,卻發現對其規律加以掌握的難度較大,設計師既無法對梁柱進行簡單布置,又難以確保力得到順利傳遞。要想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力學原理為切入點,對傳遞力的路徑加以確定,保證所選定傳遞形式可滿足高效且經濟的要求,待上述工作告一段落,設計師便可將力學路徑所得計算結果的最優值作為依據,展開結構設計等工作[3]。
此類建筑的代表為海爾布隆博物館,此博物館擁有相對清晰的結構體系,鋼結構桁架和混凝土核心筒是承重的主要結構,但是,此博物館對力進行傳遞的路徑并不清晰,出于增強旋轉漂浮感的考慮,設計師在外立面對貫穿建筑的時空線進行了規劃,并將此時空線打造成為交通動線,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參觀者帶來連貫且完整的體驗,不同樓層均以樓梯角度為依據,不規則地進行旋轉。在對外觀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對玻璃幕墻和時空線進行了疊加處理,突出了建筑的通透感,時空線所在區域,均無斜撐桿件存在,換言之,此博物館的一層到五層,均借助立柱對豎向載荷進行傳遞,結構穩定性、水平荷載,則要將力向其他區域進行傳遞。不同的旋轉角度,決定各樓層對立柱進行設置的區域,僅為下層與上層的交叉點,這樣設計可使力獲得更為直接且有效的傳遞。出于使豎向構件達到對位要求的考慮,設計師選擇對桁架結構所對應角度進行調整,旨在確保交叉點擁有對齊立柱。除此之外,設計師還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對計算模型進行了多次調整,使模型擁有和實際高度一致的細節,以此來達到驗證猜想的目的,所建設博物館自然也擁有了和預期相符的良好效果。綜上,對此類建筑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可將傳遞力的路徑簡化為結構布置,以傳遞路徑為依據,確定結構設計方向,真正做到化繁為簡。
通過對上文所敘述內容進行分析可知,要想對復雜建筑進行高效設計,關鍵是確定規律,對結構體系所對應內在聯系加以明確,在此基礎上增強穩定性,通過對結構細節加以完善的方式,確保各構件所擁有性能均可獲得應有發揮,待上述工作告一段落,再以化繁為簡原則為指導,按部就班地完成后續環節,使結構體系展現出最優性能。
[ID:0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