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哈爾濱 150056)
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要特別注意做好護理監督工作,確保患者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主動配合康復訓練。有文獻顯示[1],在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較好。
2019年5月—2020年4月選擇在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接受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治療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與普通組,每組各30例。綜合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為(40.44±5.56)歲;普通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齡為(40.34±5.52)歲。兩組患者和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經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均符合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內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腎臟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差異較小(P>0.05),有可比性。
普通組采用普通護理干預。定期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變化情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囑咐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康復訓練活動,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綜合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第一,建立康復小組,制定康復方案。依據患者病情恢復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策略。指導患者掌握藥物治療的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服藥習慣,并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康復小組還應定期對患者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詳細講述恢復期的注意事項,對于表現較好的患者給予獎勵,激勵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復。第二,加強心理干預。精神分裂癥患者易受情緒影響,導致病情加重[2]。第一,實施環境干預。保證良好的病房環境,提高病房的舒適度。室內增設盆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第二,實施心理干預。主動和患者溝通,掌握他們的康復狀況,并給予相應的支持與鼓勵。同時還要積極和家屬溝通,勸其多來看望患者,給予足夠的精神支持,使其一同戰勝疾病。第三,加強康復能力訓練。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組織健康的集體活動,使患者走出病房,進入新的集體,同時結合患者的職業特點和興趣愛好,組織興趣小組,使患者在恢復階段培養新的興趣,增強職業技能,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開展戶外康復訓練,通過訓練來加速血液循環,舒緩不良情緒,提高康復效果[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焦慮、抑郁評分[4]。
采用 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合組較滿意患者13例,占43.33%,滿意患者15例,占50.00%,不滿意患者2例,占6.67%,總滿意率達93.33%;普通組較滿意患者11例,占36.67%,滿意患者15例,占50.00%,不滿意患者4例,占13.33%,總滿意率為86.67%。綜合組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54 5,P<0.05)。
干預前,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顯著(P<0.05),綜合組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普通組,評分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分)Tab.1 Comparis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 of two
綜合護理作為一種全面、人性化以及系統化的護理干預方法,通過系統評估患者的病情和資料,制定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并結合護理干預方案,開展健康宣教、心理干預以及環境干預等多種護理干預工作,從而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加快康復的速度[5]。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明顯差異,綜合組較滿意患者13例,占43.33%,滿意患者15例,占50.00%,不滿意患者2例,占6.67%,總滿意率達93.33%;普通組較滿意患者11例,占36.67%,滿意患者15例,占50.00%,不滿意患者4例,占13.33%,總滿意率為86.67%。從護理結果來看,綜合組的護理滿意率高于普通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顯著,綜合組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普通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和何卓玲等人的研究結果相近,說明本結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更好,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焦慮、抑郁評分更低,建議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