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
摘 要:文化自信的確立和增強,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基于文化發展問題的審視,對文化自信主體與內容的分析和路徑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
關鍵詞:文化自信;主體;內容;結構;打造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興文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歷史發展中實現文化進步、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概而言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確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存在問題的審視、對文化主體與內容的分析、對文化主體與內容路徑的打造,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向前邁進的。
一、存在問題的審視
文化自信的打造不是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的,而是在斗爭中壯大成長的。新中國在前30年,主要是消解幾千封建落后思想影響,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等。而后40年,主要破除西方拜物教、市場經濟負面影響,以及增強民主法治觀念等。對這些問題的審視并加以解決,這恰恰是文化自信打造的必經過程。當前,思想文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化與經濟地位不匹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文化與經濟發展有時不是同步的。據有關研究,“目前中國的文化生活現代化指數排第57位,屬于初等發達國家;文化競爭力指數排第24位,屬于世界中等強國;文化影響力指數排第7位,屬于世界強國。這些排名相較于我國在世界上的綜合國力排名而言,還是比較靠后的。”[1]因此,必須把文化自信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是主流意識受到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和民族在思想文化交融與沖突的態勢日益顯著,也帶來文化認同的困惑、價值選擇的迷惘。有的人對西方國家的節日、飲食、娛樂、生活方式等一味崇拜,把西方意識形態、文化思潮當作普世價值奉若神明。因此,深刻審視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的新變化,對建立文化自信具有導向意義。
三是歷史虛無主義抬頭。在改革步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抬頭,存在否定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的言行,存在歪曲、丑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和國家以及人民軍隊歷史、黨的領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對以上言行,必須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2]只有對中國文化自信有足夠定力,那些抵毀和抹黑的言行才會煙消云散。因此,深刻審視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有利于破除各種錯誤思潮的迷障。
總之,新中國70年來文化自信的打造,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是經濟與文化需同步發展的必然規律,是文化功能(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規律,是破除各種思潮的導向規律,具有強大的底氣和歷史必然。
二、主體與內容結構性分析
文化自信主體并非文化而是人。主體結構包括宏觀主體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統一;微觀主體特別是知識分子、專家學者、文化精英等群體,甚至具體到每個人。中國共產黨是文化的領導主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是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建者。離開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沒有新中國成立,離開黨對文化建設的推動,當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是文化特色主體,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特征,中華民族文化來源于各民族,但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疊加與總和,而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兩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中國人民是文化建設力量主體,黨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觀點。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文化建設才會凝聚磅礴之力。從微觀主體看,個體力量是渺小的,但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具有自由精神的文化個體,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鼓手作用,貢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文化內容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當前,我們文化事業和產業與世界經濟第二的地位還不相匹配,與一些文化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主體與內容結構性路徑打造
從文化建設宏觀主體來看,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最根本的。文化建設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不可能去政治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輝煌文化成就,沒有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有力推進是不可能的。牢牢把握文化建設的領導權,這是中國文化發展進步的方向和大局。堅持中華民族特色,這是智慧寶庫。中華民族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就是要堅持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勞動生活的精神產物,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力量,具有許多獨有特色如自強不息、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等,是個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禆益。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磅礴力量。文化建設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才能從人民中汲取磅礴力量。從微觀主體來看,要發揮知識分子、專家學者、文化精英等群體及個體聰明才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從內容上,加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當前,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出現文化短板,必須補齊。為此,在文化事業上,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公益性和公共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電視臺、電臺等。在文化產業上,按照市場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向全球提供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如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動漫游戲等。只有占領世界文化產業高地,才能在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余論
文化自信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前文只基于對文化主體與內容結構全面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打造的路徑。新時代,要想全面打造文化自信,還必須有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手段,才能有更完整的思路。在此,有必要作進一步補充。
打造文化自信的探索進程中,還要正確處理“四個自信”的關系。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把它放置到其他“三個自信”之中,增強彼此的聯系和相互促進。還要結合文化自信打造的規律。要遵循文化自身發展內在規律;要大力發展經濟這一決定性因素;要彰顯文化的價值功能;要以問題為導向,在審視和斗爭中不斷壯大文化。在原則上,還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4]。著力源頭,創造性和創新性轉換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使當今文化成為有源之水;立足現實,在文化交流中借鑒融合,使當今文化成為有本之木;著眼未來,在文化發展中把握規律,使未來文化成為有根之苗。在觀念上,還要堅持正確的文化自信觀,吸取我國歷史上對待文化的教訓,既不要閉關鎖國的文化自傲,也不要妄自菲薄的文化自卑。
回顧過去,中華文化從自覺自醒,到文化自信;展望未來,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中華民族共同努力,必然走向文化自強。
參考文獻:
[1]百度.如何建設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信[EB/OL].(2016-11-26)[2020-06-12].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2527520791319027.html.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