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劉馨
摘 要: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誠信意識淡薄導致的誠信缺失現象屢見不鮮,而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著重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行為表現出的整體狀況,并針對性地提出有關對策建議,為高校開展誠信教育提供方法參考,同時助力中國青年誠信體系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誠信;行為;新媒體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十分迅速,其造成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平臺。當下,網絡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嚴峻,不講誠信的行為會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甚至會扭曲大學生的誠信認知,并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本文結合面向數十所高職院校師生群體進行的線上“大學生誠信行為表現”問卷調查,歸納出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行為有以下具體表現。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表現提升空間很大
調查結果顯示,46%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的誠信表現總體“較好,可以做的更好”,另有20%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一般”或者“較差”,可見,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表現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在調查問卷羅列的學術抄襲、缺勤曠課、考試作弊等10項行為不誠信的具體表現中,所有選項均被調查對象大概率選擇,整體區間在25%至84%之間,說明高職院校誠信缺失現象普遍,日常行為不誠信頻繁可見,這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加大整改和治理力度,進一步規范和改善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誠信行為表現。
此外,不同年級、性別、政治面貌學生群體的誠信表現也有明顯區別。低年級學生的誠信水平總體高于高年級學生;女生的誠信水平總體高于男生;黨員和團員的誠信水平總體高于普通群眾,這與學生群體的性別特點、校園環境適應能力、思想覺悟與綜合素質等都關系密切。加之,誠實守信屬于道德范疇的建設內容,沒有嚴格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個體更多的是根據了解到的有限信息進行的主觀評價,評價的結果可能不夠客觀、全面和準確。
二、大學生主體誠信意識淡薄
誠信,即誠實守信,所謂誠實,就是表里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所謂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講信譽、重信用、守承諾。誠實是人的內在道德品質,守信著力于人際間的交往關系。誠信作為立身之本,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也是大學生成為一個有德之人的基礎和前提。
依據調查反饋,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對誠信的理解區別很大,理解的多樣性必然導致行為的多樣性,誠信意識淡薄導致誠信缺失現象多發。對自己與他人的誠信表現進行評價時,61%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能夠做到完全誠信,13%的調查對象認為身邊的人能夠做到完全誠信,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存在誠信評價的雙重標準,即對他人誠信要求嚴格,對自己的誠信要求則表現出了寬、松、軟,而這本身也是對誠信認知偏差的又一表現。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各種國際思潮紛紛涌入國內,加之市場經濟自身的趨利性,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不同程度的偏頗。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國外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極端主義等影響,使其選擇更趨于現實、彰顯個性,更多的把滿足自我需要作為出發點,當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時,個人誠信行為的表現往往背道而馳。在構建誠信社會的過程中,42%的參與者認為法律約束的作用大,54%的參與者認為道德約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梢?,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制度建設,更好地發揮好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作用,互為補充、互為支撐。92%的參與者支持建立青年守信聯合激勵信息平臺,以期更好地引領和促進青年誠信建設與發展。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行為不誠信的微觀表現
(一)學業不誠信方面的微觀表現
當下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學業失信現象頻頻出現,儼然成為校園誠信的重災區。據調查,存在缺勤曠課、考試作弊、學術抄襲的比例依次為84%、59%及44%,在10項行為不誠信中位列第一、第三、第五。曠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學術抄襲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看似已成為平?!靶∈隆?,有些甚至成為常態。
(二)經濟不誠信方面的微觀表現
這主要表現在欠繳學費、拖欠助學貸款以及在日常經濟交易活動中的行為不誠信。學校采取多種措施經常性的開展催繳學費工作,除了實際經濟困難原因之外,不乏個別同學存在僥幸心理惡意拖欠的情況。由于助學貸款審批程序相對規范,加之需簽訂合同書,對大學生有著較強的約束力,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如期主動償付款項。在日常的經濟交易和消費活動中,還存在著惡意隱瞞與欺騙等現象,尤其是網絡環境下,虛擬空間進一步放大了行為不誠信的實際表現。
(三)社會不誠信方面的微觀表現
主要包括交往、就業、言行及網絡環境下的行為不誠信等。在評優創先、評獎助貸過程中,為了謀求最大利益,個別學生存在夸大榮譽、偽造證件等情況,調查反饋中占比依次為43%、28%。在畢業實習及就業環節中,簡歷注水和工作違約在調查中占比分別為25%和27%。言行不一則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比達83%,位列第二;網絡失信現象當下尤為嚴重,占比為48%,位列第四。
四、學校在培養學生誠信品質上發揮作用有待加強
鑒于國內高校評估制度影響,加之傳統應試教育思維,導致高職院校更多注重知識教育而相對忽視德育教育、注重校園硬件環境建設而忽視文化軟環境建設,盡管近年來有所改觀,但總體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高校在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方面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職院校在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引導,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體地位。在評價機制上,存在重知識輕品德、重結果輕過程,把道德評價簡單地用各種數據予以量化衡量,客觀上助長了大學生誠信行為的缺失,加劇了失信行為的蔓延。此外,教育機制、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導致存在工作無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監督不力等情況,學生群體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很難落實到位。高職院校應當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社會需要,著力補齊學生綜合素質短板,充分認識到誠信教育對學生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大力開展學生誠信教育,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此外,大學生的誠信與否對和諧校園和平安校園建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網絡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嚴峻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顛覆了傳統的交流方式,在豐富和便捷生產生活的同時,網絡上的行為不誠信表現出了新的特點。調查結果反饋,絕大多數調查對象都提出了網絡誠信缺失問題較為突出,支持通過實行網絡實名制、加強網絡監管、強化失信懲戒等方式克服網絡失信。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使用,各種信息五花八門的撲面而來,大學生作為利用網絡最大的群體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負面影響。一些同學對于網絡中的“真善美”“假惡丑”難辨真偽,在網上隨意發布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謠言、虛假信息,惡意攻擊他人,侵犯他人隱私等;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聊天、交友、戀愛等,也成為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突出問題,這些不講誠信的行為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誤導其他學生群體的思想認知。
學校環境對個人誠信素養的完善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強高校誠信建設,深化大學生誠信教育,對于大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今后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規范參與生產生活實踐、更好地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大意義。
高校要加強校園誠信文化建設,注重思想引領,切實用好網絡誠信教育陣地,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誠信環境。堅持學為人師、行為示范,要致力于培養和造就一支德技雙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方面,可以開設誠信教育課程、建立學生誠信檔案、舉辦誠信主題實踐活動等,同時加大誠信褒獎和失信懲戒力度。大力推廣公益志愿活動也可以作為傳遞和踐行青年誠信價值的有效途徑。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充分認識到開展誠信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工程,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制度設計,層層壓實責任,堅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確保誠信建設工作抓實抓細抓長效,使誠實守信內化為廣大師生的基本行為準則,促進校園誠信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魏禮群.中國青年誠信建設新探索[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
[2]肖玉霞.加強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征信.2012.30(2):41-44.
[3]衛靜芬,侯學標.大學生學習誠信缺失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11):94-95.
[4]王麗娜.大學生主體性誠信教育的養成[J].學理論,2009(12):198-199.
[5]錢舒.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探析[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9(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