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文
摘 要:學前音樂教育是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本文將先介紹《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開設背景,隨后探討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接著分析將討論式教學方法運用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具體路徑。將討論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前本科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討論式教學方法;改革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開設背景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懷化學院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要培養適應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熱愛幼兒、熱愛教育事業、師德高尚,具備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學前教育專業學科知識和技能,教育教學能力強,能在幼兒園及其他學前教育領域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等相關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是懷化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塊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課程前期開設了音樂基礎、聲樂、兒童歌曲彈唱等教學內容,音準節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等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學習《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奠定了基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使學生通過學前兒童歌唱活動、韻律活動、音樂欣賞活動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綜合活動的學習和訓練,掌握學前兒童音樂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能,了解幼兒園音樂教育課程實施、教學原則、環境創設等內容,深入探討音樂與創造力的緊密聯系。
二、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布魯納的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教一門學科,不是要建造活著的小型藏書室,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边@一理論強調,教學過程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合作學習方式。正確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一)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教師的教學目標引導下,由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或者自己創建學習任務自主學習,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或者在圖書館查閱和收集相關學習資料,并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課堂內外分組研討或集體研討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達成學習任務,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提升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討論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之間既要緊密配合又要分工協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互相傾聽小組成員或他人的建議,善于采納不同意見,學會辨別對錯,互相取長補短,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尋找正確的、合適的答案,有助于提升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要學會自己設計學習方案,并運用多種手段實施學習方案,還要經過與教師溝通或分組研討,再進行課堂展示或表演。在這些環節中,學生開動腦筋,用可行的學習方案解決問題,在不斷思考、研討和改進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了自我反思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討論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親自參與其中,自己創設學習任務或學習內容,并為完成這些任務或內容去尋找和開發各種有用的道具,或者自制任務道具。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實踐運用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三、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學前音樂教育》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一)布置任務,自主設計
本課程的每個章節要求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分組討論。比如,在學習學前兒童歌唱活動教學章節時,教師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歌唱活動的組織、歌唱能力的培養、歌唱教材的選擇等基本理論,并合理運用于幼兒園歌唱教學活動:歌唱活動與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相結合來開展教學活動,做到內容合適,情緒情感豐富;運用幼兒園歌唱教學的具體方法及歌唱教材的選擇理論,較好地表現歌曲的體裁特征與風格。學生根據任務自選一個歌唱活動的主題,按照歌唱活動的組織方法和要求設計活動。
(二)分組討論,課外排練
教師將班上學生分成4~6個組,每組6~8個學生。成組后,小組成員自己分工,并按照各自的分工動手收集和查找資料,科學合理地篩選資料,然后進行排練。小組成員約定合適的時間集中排練,并分析討論自己或他人的問題,進而提高課外排練質量。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國王和王后》要求學生用聲音的方式來表現人物特征,學生根據故事中的不同人物特征描述,選擇適合這些人物的聲音,如很胖很笨重的國王就用大鼓沉悶的聲音、很瘦很輕的王后就用小提琴清亮優雅的撥弦聲、士兵行走就用鋁片琴等。在排練中,發現哪種聲音不合適就及時質疑,小組成員商討后,再決定選用哪種樂器排練。這樣的分組討論和課外排練,不但可以訓練學生對聲音的辨別能力,還可以鍛煉小組成員之間的配合能力。
(三)課堂表演,自由討論
在課堂表演之前,每組學生要推薦一個小組成員說明他們此次課外排練的主題目的、主題內容、手段方法和使用樂器的緣由。為了讓每組學生都有課堂表演的機會,小組表演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有些特定的內容可以適當延長時間或進行片段表演。表演結束后,班上全體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言提問。比如,表演完音樂律動《鞋匠舞》后,學生提出雙手的方向問題:“鞋匠拉線時,手是平拉開還是斜拉開?”經過討論,學生認為應該是平拉開,但教師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課后自己探究和發現。
(四)課外提升,完成任務
經過分組討論、課外排練、課堂表演、自由討論這些環節,學生可以進一步完善課堂表演,選擇最優方案繼續課外排練。比如,有一組學生選擇《小白船》這首兒歌作為綜合性主題活動內容,這是在我國流傳很久的一首朝鮮民謠,歌詞描繪了月亮在夜空中蕩漾的生動場景,描述了兒童對神秘宇宙的想象和探求的愿望,反映了兒童對美好世界的追求,歌曲結尾部分把旋律推向高潮,隨后又漸漸回到寧靜安謐的氣氛。歌曲的曲調優美,節奏寬廣舒展,三拍子韻律鮮明,旋律平穩寧靜,因此學生把繪畫、自然觀察、游戲、舞蹈等活動形式結合起來排練。在課外排練的提升環節,學生認為可以把白兔的服裝、頭飾等再加進來,云彩用絲帶制作形象更顯靈動飄逸等。經過這些加工,這組學生的主題活動非常成功。
(五)創新實踐,展示個性
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利用世界名曲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舒伯特的《鱒魚》等創編音樂劇文本;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如《數鴨子》《新年好》等創編節奏律動;利用童話故事如格林童話《野兔和刺猬》、安徒生童話《踩面包的姑娘》等創編音樂游戲;用易拉罐、玻璃瓶、木棒等物品自制節奏樂器等。有一組學生設計的學習任務是表演童話音樂劇《森林魔法師》,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和角色進行創編,將童話故事中原本兇殘的魔法師角色創編成了一個非常善良的有愛心和正義感的魔法師,幫助動物媽媽們看護小寶寶,和大灰狼搏斗,為人類造福。在期末考試中,這組學生的四幕童話音樂劇中魔法師的形象新穎可愛、勇敢善良,獲得了師生的一致贊揚。這些創編和實踐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特點,使學生掌握了音樂劇的劇本創編、音樂選擇、服飾道具、舞臺調度及表演等基本技能。
四、結語
《學前音樂教育》課程采取“討論-實踐-再討論-再實踐”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每一個教學內容和知識點,不是由教師教授應該怎么樣,而是由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究和發現為什么要這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討論式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綜合素養,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懿穎.學前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錫爾.淺談討論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91-93,96.
[3]孫一.試探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及改革[J].學周刊,2016(16):50-51.
[4]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設計[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5]蔣宗珍.大學課堂教學中討論式教學的組織[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