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

作為率先支持全國劇院音樂廳復工的藝術家,即使面對上座率的限制,吳牧野還是愿意把這套世界級的“肖邦圓舞曲全集”帶給樂迷。
被法國資深媒體《世界報》贊為歐洲鋼琴界的“金手指”,吳牧野代表了中國鋼琴界的國際水準。在不間斷的90分鐘演出里,吳牧野身材挺拔、神態(tài)雍容,帶著矜持與克制的濃烈,把每一個音符都精致雕琢成了干凈利落又清冽分明的獨立生命體,使得演奏作品回歸于古典主義本身——精益求精的嚴苛創(chuàng)造根源。
當晚的演出儼然成為一場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彌撒。觀眾席第一排的“C位”屬于身著白衣的年輕學生,他手持琴譜,目光不斷在五線譜與吳牧野身上逡巡,音樂進行到感情飽滿或需要高超技藝的地方,他急忙在琴譜邊緣記下筆記,那墨跡像是不久后就會憑空消失,跨越時空重現在肖邦眼前;一對普通的父子,父親人到中年,孩子未到學齡,聽到曼妙琴聲卻不約而同在臺下用手指同吳牧野合奏起來,顯然父親指法比自己熟稔,孩子眼中的崇拜一目了然……
演出結果令吳牧野非常滿意,熱情好客的山東人讓他感到高興,“觀眾的回應驚喜而熱烈,讓人幾乎感覺不到隔了座位。”
雖然母親是純正山東人,吳牧野此前卻從未踏足過山東大地。巡演重啟從濟南開始,既是刻意為之,又有意外之喜。
演出前播放的導賞中特別提到了當晚的第七首作品——《E小調圓舞曲》,“肖邦作品里傳達出的性格大多溫文爾雅,其實他也有我們山東人情感濃烈、豪爽真性情的一面。這首圓舞曲是肖邦在得知波蘭起義失敗后,懷著激烈和悲憤心情創(chuàng)作的,他可能永遠想不到,自己會在近兩個世紀后同山東觀眾產生共鳴。”
演出結束后,吳牧野沒有立刻接受采訪,工作人員解釋說他需要一點時間休整。后面記者見到他時,果然發(fā)現剛才在舞臺上神采飛揚的鋼琴家已出走。雖然回答記者提問時,這位青年人依然眼神專注、面帶微笑,細弱低沉的嗓音卻道出了他的些許虛脫。
音樂家和運動員一樣,長時間演出意味著體能和精神的雙重挑戰(zhàn)。選擇演奏肖邦圓舞曲全集,吳牧野想赤誠地展現肖邦作品的全貌,展示其中華麗濃郁的氣氛,傳遞圓舞曲獨有的明朗和驕傲。演出所有的細節(jié)都經過精心設計,吳牧野每日練習都長達10個小時以上。
摒棄個人風格,力求呈現真實的大師,此次巡演意在拉近古典和現代之間的距離,讓曾經流行過的音樂“活”過來。正如著名音樂人茍璘所言:“古典曲目,是原作者的情感世界,我更喜歡聽吳牧野原汁原味的學院派彈法。”
但一個多世紀前的歐洲早已遠去,在如今安定富足、平和甚至平淡的時代想要體會音樂家的情感焦灼談何容易。吳牧野用了一個浪漫的比喻,“雖然歲月輪轉、時過境遷,我們和肖邦看到的還是同一個太陽、同一輪明月、同一片火燒云”。
肖邦是位不善言辭卻擁有敏感心靈的音樂家,他用音符書寫愛情的甜蜜,也寫家鄉(xiāng)淪落的憂傷,書寫病痛的折磨,也寫巴黎的燦爛輝煌。
同樣經歷了十余載客居巴黎的時光,吳牧野不僅不再需要少年時渴求的幸運與捷徑,真正掌控了鋼琴,也真正讀懂了肖邦。“演奏肖邦的作品像是在品讀一本詩集,”吳牧野說,“他那么敏感脆弱,卻有很強的進取心,靈魂和軀體無時無刻不在激烈纏斗。”
太陽底下無新事。音樂大師將自己的最細膩不可言說的感受小心藏在了樂譜的字里行間,演奏家則像是破譯“密碼”的密鑰,找到那些最精華、最美麗的東西,翻譯、分享給聽眾。說到這里,吳牧野露出神秘俏皮的笑容,仿佛在暗示,這是他手指下最堅不可摧的神秘力量。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帶來了新的思考。吳牧野談到最近自己遛狗時的經歷,說周圍人只把他當一個普通人看待,而不知道他有眾多美譽加身。他還大方展示自己的愛犬,眼中滿是喜愛與驕傲。
“只要有藝術家在,藝術的影響力就永遠不會消失。”談起重大災難面前音樂對人的撫慰與激勵作用,吳牧野說,古典音樂傳達的是靈魂深處的溫度。大師們通過對內心的深度剖析與升華,讓情感不再局限于個人,能與全人類共鳴。
這也給了流行音樂以無窮滋養(yǎng)。吳牧野說,流行音樂大多帶來的是短暫的悅耳與歡愉,聽那些簡單創(chuàng)作仿佛是“在看螞蟻想什么”。但他也肯定現代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發(fā)出的當代之聲,這是音樂的重大社會公用。
之后,吳牧野還會帶著他的《肖邦圓舞曲全集》南下。他將為上海、南京、長沙等地的觀眾帶來何種驚喜與感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