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瓊
多功能廳,我校第十屆教改研討會現場,臺下黑壓壓地坐滿了聽課嘉賓。高一(1)班的學生進場坐好后,伴隨著背景音樂,我開始破冰暖場:“人生無處不選擇,現在請聽題并亮出你們的選擇——如果選A請鼓掌,如果選B請跺腳。”
起床鈴響了,你是A想再睡一會兒,還是B立刻起床?(學生大笑著鼓掌。)
降溫了,你是A穿單褲,還是B加秋褲?(學生大多鼓掌,一部分同學跺腳。)
高中期間,你是A專心讀書?還是B談一場戀愛?(學生鼓掌,笑。)
大學專業,你是選擇A人文類,還是B理工類?(全體除了兩個同學以外都跺腳。)
大學畢業后,你是A讀研究生,還是B馬上工作?(學生掌聲熱烈。)
我繼續說:“看來這樣的一些選擇難不倒同學們。可是有的選擇需要我們慎重考慮,正如柳青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作選擇呢?歡迎大家一起走進‘向左走?向右走?。”
小A是一位高一的同學,他正為選科的事情而煩惱。
他的成績中上,最擅長的科目是物理、數學。他非常喜歡歷史,也喜歡歷史老師,但不太喜歡政治。目前的考試中,有時政史地成績比理化生還好一些。
他自己想選政史地,但爸爸媽媽想讓他選理化生,因為考大學可選專業多,就業面也廣。他的好朋友堅定地選擇政史地,他不想與好朋友分開。他對人工智能也很感興趣,但他也想成為一位歷史大家。
你覺得小A該怎么選擇呢?
我請組長組織同學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你覺得小A該選什么樣的科目?第二,影響小A選科的因素有哪些?第三,除了以上因素外,你還想到哪些影響因素?
1組分享:選文科,因為小A非常喜歡歷史,還喜歡歷史老師;
2組分享:選理科,因為在現實和理想中間,應該更加考慮現實,要考慮將來就業的形勢;
3組分享:選理科,父母希望孩子選理科,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比較強;
4組分享:選文科,因為文科的成績比理科的成績要好一些;
5組分享:選文科,因為好朋友在文科;
“決策金字塔”模型
6組分享:選理科,因為他擅長物理化學,對人工智能很感興趣。
我總結:同學們說到了“喜歡”“成績”,我們把這一部分叫作“自我”;同學們又說到了“父母”“老師”“朋友”,我們把這一部分叫作“他人”;同學們還說到了“將來就業的形勢”,我們把這一部份叫作“環境”。現在我們把這三個角連起來,就形成了“決策金字塔”模型。我們作決策的時候,這三大方面會影響我們,共同作用于我們的目標。“自我”方面,除了“喜歡”“成績”外,還包括“能力”“價值觀”“性格特點”“身體健康狀態”;父母家人、師長、同伴們的影響,我們把它叫作“他人”;而“資源”,即爸爸媽媽所從事的行業,或者他們能夠為我們提供什么幫助,整個社會發展的潮流各種資訊等等,我們把它叫作“環境”。
我們看到,作決策要考慮這么多因素,這讓很多決策顯得難以進行。我們做過一個小調查,有79%的同學在高一時認為選科“So easy”,我選好了;可是到了高二,只有56%的同學“完全不后悔”。請問這23%的同學怎么了?
有一個同學小聲回答“真香”。我回應:“那他們想好了還是沒想好?”學生回答:“沒有想好。”我繼續說:“高二的學長學姐從他們的經驗教訓出發,給高一同學一些建議,我們一起來看看。”
“不要理科學不好就來文科混,文科同樣難。”“不要逞強,認為選文科是丟臉的事兒。”“要聽取父母、老師的建議,雖然有時候我們覺得他們煩,但不聽會后悔!”“選更喜歡的才有動力學下去,有點兒優勢,就更有信心一點兒。”“無論選擇什么都需要認真對待,否則患得患失就更學不好。”
我點評:“我們石室天府的學子站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哇!(學生笑)是的,對于選科來說,我們要遵循本心選我所愛,不問東西。可是讀完這些建議過后同學們是不是還很迷惑,我究竟該怎么選啊?別急,今天汪老師帶給大家一個秘密武器——‘生涯決策平衡單。”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空白“生涯決策平衡單”,在我的帶領下,以小A同學為例,用“生涯決策平衡單”這一工具完成對自己“選科”的決策。
第一步:列出我們需要比較的所有生涯選項,今天我們用于選科,所以選項一是“政史地(文科)”、選項二是“理化生(理科)”;
第二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按照“決策金字塔”中“自我”“他人”“環境”三大考慮因素,分別羅列出選項一與選項二的考慮因素;
第三步:為選項考慮因素賦值,即給予權重分數。最重要的因素為3分,最不重要的因素為1分;
第四步:設定各個選項對相應考慮因素的影響程度分數。從1分到5分,根據選項對考慮因素具體項影響的大小而定;
第五步:加權算出總分,然后評估不同的生涯選項。
生涯決策平衡單
在學生完成了第三步“為選項考慮因素賦值”后,我通過采訪發現:賦權重“3分”主要集中在“興趣”和“成績”;賦權重“2分”的是“社會需要”;賦權重“1分”的是“父母的意見”。
當學生完成了五個步驟后,我們開始了分享:
選擇“理化生”的請鼓掌,選擇“政史地”的請跺腳。我觀察到只有一個同學在輕微地跺腳。我先請她自己給自己鼓一次掌,并讓其他同學也把掌聲送給她。我問:“你怎么舍得離他們而去?”女生說:“我也舍不得。我綜合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我的興趣在于學文,成績也是文科最好。我相信一定有適合我的文科專業。的確,文科的社會需要少一些,但這個社會難道不需要文科專業的人才嗎?”我聽到這句話后,立刻重復并向全場發問:“這個社會難道不需要文科專業的人才嗎?”學生大聲回答:“需要!需要!”同時以掌聲熱烈回應。
我繼續引導:通過生涯決策平衡單作出的選擇與你最初的想法一致的,請跺腳;與你當初選擇不一致的請鼓掌(絕大部分同學跺腳,只有少數幾個同學鼓掌)。我就去采訪鼓掌的一位男生:“你當初是怎么想的,現在又是怎么想的?”男生回答:“我原來是特別想選文科。通過運用生涯決策平衡單,理科比文科多了三分,所以我選擇了讀理科。”我回應:“那你對這三分的權衡,內心有沒有一點兒小小的掙扎?”學生回答:“還是有一點兒吧。”我繼續問:“那接下來你可能要做的事情是?”學生回答:“好好努力,天天向上。”
我追問:“我看到我班幾乎90%的同學當初和現在的選擇都是一樣的(這個班為理科實驗班)。那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沒有新的思考或收獲?”
一男生說:“我今天學到的是‘權衡利弊。以前覺得選理科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今天通過‘權重讓我知道了哪些才是最為重要的,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
我說:“是的,‘生涯決策平衡單是用來幫我們作理性決策的一個重要工具, 那是不是生涯平衡單得分較高的就一定是我們人生的正確決策?”學生回答說:“不一定。”
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學生觀看視頻《開講了》中劉德華的選擇。視頻中,劉德華選擇去了電影行業,而梁朝偉選擇留在了電視劇行業。他們都發展得很好。
從心出發,去選擇屬于自己的道路!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正如同薩特所說,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當我們面對困難抉擇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生涯平衡單來幫我們進行理性思考,無論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選我所愛,愛我所選!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