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當前,常規的中學思政教學模式是一例一理,甚至多例一理,不適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也落后于新時代學生的學習實際,無法高效吸引學生聽講,更無法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參與課堂的熱情。看似熱哄緊湊的教學課堂,其實收效甚微——因為過多的舉例、頻繁的過幕,會沖淡教學的重點,分散注意力,也妨礙學生思考。因此,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實施了“一例多用”的教學方法。
“一例多用”是授課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以某一教學事例設置多個連貫、呼應,有內在聯系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思考、合作與探究,運用知識、解答問題和獲得新知的方法與過程。
一、哲學復習中“一例多用”的課堂實踐
《生活與哲學》內容縝密、條理分明,脈絡清晰、結構緊湊。哲學復習要力求省時、高效,比較適用“一例多用”情境教學法。因此,在復習《生活與哲學》時,筆者廣泛采取“一例多用”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激勵、鼓舞、喚醒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剖析生活現象
哲學源自生活。哲學課堂要生活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哲理探索、揭示生活的真相,啟迪智慧、關注生活。復習《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筆者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天氣現象——霧霾天氣,然后展示圖片,設置系列問題,帶領學生感受和探究霧霾的成因及影響。
[問1]霧霾天氣的出現,會影響公路、鐵路、航空、農作物生長等,說明什么哲學道理?(聯系普遍性)
[問2]霧霾天氣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危害人體健康,說明什么哲學道理?(聯系客觀性)
[問3]解決霧霾、治理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努力,減少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北方冬季燒煤供暖所產生的廢氣,說明什么哲學道理?(聯系多樣性)
這樣取材于生活實事“一例”設計,從不同的角度、層次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去挖掘、提煉,讓每位同學都樂于參與,課堂反應異常活躍。
2.把握時政熱點
“一例”的選取要結合政治教材內容,將時政材料與相關哲理結合起來,創設連貫、完整的情境,構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學生熟悉、關注的時政為切口,既生動形象、又有時代感,可以激發學生關注時事的熱情,養成關注社會的習慣,與高考題目的選材保持高度一致的步凋。復習《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時,筆者選取兩則最新的“雄安新區”消息報道,并以問題設置為主線,通過課堂探索、協作活動,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和給出“答案”。
[問1]為什么說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千年大計”?
雄安新區的設立符合客觀規律;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千年大計”。
[問2]談談你對雄安新區未來發展的看法?
本節課的問題探究都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找出材料關鍵詞;第二,簡要說出所體現的哲學道理;第三,寫出完整答案(包括觀點和分析)。這樣的“一例多用”課堂設置,學生表示非常歡迎。因為它少了知識傳遞,多了主動思考;少了現成結論,多了觀點爭鳴。如此設計,教學過程能水到渠成地突破了重點和難點,學生主體地位在對層層情境問題的思考討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講述名人故事
好的情景設置要注意前后呼應,知識銜接緊湊自然。為合理高效運用材料,在課程的進一步引展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復習《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時候,筆者給學生講述了“電學之父”——美國18世紀的杰出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的故事,然后設置系列問題。
[問1]富蘭克林從一次電學實驗中受到啟發,斷定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體現了認識論什么哲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問2]富蘭克林父子做了著名的“風箏實驗”,利用風箏引電;通過實驗證明“天電”也能被金屬傳導,能熔化金屬,能熔化金屬,點燃酒精;揭示了閃電的本質就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的過程,體現了認識論什么哲理?(實踐是動力和檢驗標準。)
[問3]富蘭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經過多次試驗,制成了實用的避雷針,體現了認識論什么哲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課堂上,隨著故事情節的層層推進,學生保持了長久的注意力,通過探究互動活動,化抽象為具體,體驗政治課堂的樂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例多用”的教學體會
1.留心生活,巧設“一例”
“素材是為知識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因此在選素材之前,首先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全而梳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主干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結構。”選定素材、創設情境,教師平時要立足實踐、加強學習,留心生活、做好“一例”的積累。
2.一以貫之,重在“引導”
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巧妙引導學生作答”,教師要發揮其主體作用,吸引學生興趣,帶領學生探究。
第一,“引”在情境設計上。創設教學情境,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認真篩選題材、選定“一例”。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設置啟發式和開放性,連貫和漸進的問題,引領學生探索、牽引學生思緒,課堂上幫助學生找準重要信息。
第二,“導”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中“導”是一門藝術。要“導”得自然,不帶刻意。行云流水的教師導向,能將學生的思路帶到預設的方向中來,快速有效地將教學活動推向前進。作出自然、合時宜的導向,教師必須對情境設置的原因和教學預期心中有數,并隨著教學情境的逐層深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展,順勢而為并做恰當問題提醒,引導學生說出關鍵詞、句。
3.借力情境,成在“參與”
“教學材料服務于教學,是形成、驗證哲學觀點的基石,只有把觀點融入特定的材料、環境中,才能顯得飽滿、可信、有說服力。”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生為本,選取有合作需要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活動和問題,借助豐富的情感、得體的語言、獨特的風格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驗證觀點、生成知識。《價值創造與實現》的知識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為吸引學生興趣和關注、積極投入到課堂活動,筆者著眼于傳統文化,以學生耳熟能詳的《西游記》為材料,從這節課的要點關鍵詞(勞動、奉獻、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砥礪自我)出發設計“一例”。
[問1]唐僧幾個徒弟個個身懷絕技,為什么還要親身歷險,不遠萬里趕赴西天取經?(要在勞動中創造價值)
[問2]如何看待唐僧的成功?(要在奉獻中創造價值)
[問3]如何看待豬八戒和沙僧的成功?(豬八戒的成功,更是團隊的成功,要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問4]如何看待孫悟空的成功。(孫悟空取經路上是不斷提高的一程,要在砥礪自我中實現價值。)
這樣的課,要給足學生時間去探討,多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在思考受阻時,教師沒必要把解決辦法或答案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要通過課堂引導、啟發,促使學生在分組活動和縝密思考后,然后對所設置問題給與解答、生成要點。
總之,“一例多用”作為情境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非常適合邏輯性強,系統化理論化的哲學課堂。不過在案例設計上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貫穿全堂的“一例”。“一例”課堂要以思索為核心,引導為紐帶,活動為路徑,激發學生興趣和課堂參與。走在情境教學的路上,筆者將繼續堅持“一例多用”教學法,以情景為載體,問題為導向,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